固态电池冲刺 千公里续航 十年等待
2027装车。2030量产。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给出的时间表。全球电池战争已打响。中日韩欧全数卷入。胜者通吃。
梅赛德斯-奔驰路测。能量密度450瓦时/千克。丰田2006年便已研发。2030年大规模生产。宁德时代公布专利。2027小规模量产。比亚迪2013年开始研发。2027示范装车。广汽埃安2026装车。奇瑞2026上车。上汽2026量产交付。
但。真的吗?
宁德时代曾毓群直言。“说2025大规模应用。不负责任。”全行业能力不足。量产需8-10年。目前只到4分水平(满分9)。实验室样品到量产。漫长之路。
为何难?固态电解质是核心。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卤化物?没有完美选项。硫化物离子电导率高。但化学稳定性差。氧化物脆性大。界面阻抗高。聚合物易加工。离子电导率却低。
界面问题。致命难题。固固接触。内阻极高。离子传导。像土行孙在土里走。体积膨胀收缩。接触变差。锂枝晶生长。可能短路。
制造工艺。复杂至极。干法湿法?争议不断。外部压力需精准控制。温度敏感。设备全部更新。
成本呢?惊人。液态电池单体成本约每瓦时0.5元。固态电池材料成本就在每瓦时2元以上。100度电池包。仅材料成本超20万元。整车价格?不敢想。
但。趋势不可逆。安全。能量密度。寿命。充电速度。全方面优势。400瓦时/千克是目标。是液态电池极限的近乎双倍。热失控温度从200℃提至250℃。更安全。
降本路径清晰。规模化。比亚迪孙华军判断。2030年后大规模应用时。有望与液态电池同价。材料创新。工艺优化。AI赋能研发。
三代发展路径。欧阳明高勾勒清晰。第一代(2025-2027)。200-300Wh/kg。石墨/低硅负极。第二代(2027-2030)。400Wh/kg。高硅负极。第三代(2030-2035)。500Wh/kg。锂负极。
充电10分钟?续航1000公里?需等第三代。2030年后。欧阳明高预估。2035年能量密度突破700Wh/kg方能实现。
未来五年。半固态先行。2025年第一季度搭载率已达22%。岚图追光。智己L6。蔚来ET7。已量产搭载。全固态?仍需耐心。
技术路线多元。并非唯一解。液态电池仍在进步。松下4680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成本仅为固态电池40%。多元并存。是未来格局。
AI成为加速器。研发模式变革。欧阳明高指出。电池研发效率可提升1至2个数量级。节省70%至80%研发费用。颠覆传统试错。
中国专利爆发。202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申请的全固态电池专利是日本的三倍。硫化物路线聚焦。
普通人何时受益?2030年。高端车市场。2035年。普及期待。价格门槛逐渐瓦解。燃油车终进博物馆。
梦想很近。现实仍隔数重山。但巨头重押。资本涌入。这场能源革命。已加速驶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