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每隔一段时间,汽车销量榜就会引发一阵讨论?这次9月第2周的中大型轿车销量榜出来后,舆论场上又是一阵哗然。小米SU7一马当先、顺理成章地跑到了第一,而往年一直在榜单上压阵的德系豪强,如今能排进前十已经算不错了。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门道,又给我们汽车市场乃至消费心理带来了什么启示?
先说最直接的数据。小米SU7以5174辆的销量高居榜首,算是用实际行动狠狠地刷了一次存在感。紧跟其后的奥迪A6L、奔驰E级,都是两千多辆的成绩,跟榜首比差着一大截。大家一直以为不会掉队的老牌劲旅,居然已经被人追得不见尾灯了。新能源车这次前十占了七席,完胜还真不是随口一说。很多合资燃油车销量已经十分吃力,只有三家德系豪车还在顽强支撑,其他燃油车型真就只能在边上看热闹。
这事儿我想了半天,问自己一句:“我们怎么忽然都相信了新能源?是政策推着,还是体验上真有质变?”你说以前的人买车,谁不是冲着“开不坏的德系车”去的?而现在,大家换车的思路变了、衡量标准也变了。
要是拿小米SU7出来单聊,有人说它赢是因为“小米光环”,也有人觉得是新能源大势所趋,甚至有人说就是营销做得好,这车实际上并不见得多好。可咱们不妨反问一句,小米到底抓住了什么心态,让消费者愿意为它埋单?是否有多少人其实买的是一种希望,一种“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情怀?
有人可能觉得我说得太玄,车归根结底还是要开着舒服,性价比高才行啊。但你品一品,小米造车,第一步就是先做了大数据调研,它太清楚中国人买车要什么了。智能化、座舱体验、颜值、操控感、科技氛围、用车成本,一条一条琢磨明白了。再加上小米过去在手机上的操作,用“性价比”三个字武装所有产品,这一套放在车上,咱们就认了!
新能源这股风,当初大家都说是政策推的,可现在你让那些开过新能源车的人再回头去开油车,九成九不乐意。安静、油钱省、保养便宜、开起来顺滑,体验上的确是质的提升。你看那德系三巨头——奥迪、奔驰、宝马,怎么也搞不明白,被认为“机械味最足”的宝马,如今在新能源里怎么追都追不上新势力的智能体验。奔驰E级、奥迪A6L还剩点底气,无非是品牌光环和老底盘,但一旦中国这代中产年轻人决定“不迷信”,立马就得被新势力按地上摩擦。
回过头LOOK榜单,其实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曾经“爆款”车型的变化。比如比亚迪汉L,这两年风头过去,销量也不如以往了。智己L6只卖出不到五百辆,阿维塔12、享界S9更是连前二十都挤不进去。一边是新选手火箭起飞,一边却有人腰斩甚至跌落谷底。这是不是意味着新能源行业已经进入分化阶段?你技术、体验、价格、营销、服务,哪一样不行,马上就会被市场淘汰。再没有“老本吃一辈子”的好事儿。
其实这世界没有永远的老大,小米SU7这次能夺冠,并不代表它能笑傲江湖多少年。你看零跑、腾势这些新势力,上半年还挺风光,现在直接跌出前30;曾经号称新能源希望的蔚来ET7、飞凡F7,如今也只剩“老员工”买单。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这说明每一辆车都得真刀真枪地拼,产品力不行,就是死路一条。
有些人问,那为什么像极氪001这样的智能豪华车,也没有刷出多高的销量?855辆,和去年比缩水一大截。这又有什么深层原因?我以为,第一批尝鲜新能源的人,对智能体验可能还觉得新鲜、刺激、稀罕。但当所有新能源逻辑都差不多以后,大家选车路线马上变得特别现实:“我要更懂中国人的。”极氪、蔚来这些一开始画画饼、讲故事,到了要拼内功的时候,却未必撑得住细节。再加上价格定位偏高,配置升级速度慢,在这些地方被后来者死死咬住,最后流失了最忠诚的一批“勇敢的第一批消费者”。
再说回咱们的数据,排行榜的最后几名基本是个位数销量,什么凯迪拉克CT6、极越07,只能当个陪跑。你们有没有觉得特别滑稽?以前人们羡慕的豪车,这会儿快成“韭菜中的韭菜”了。你说这到底是车厂不行了,还是中国消费者变了?可能两者都有。
我总结下来,新能源车的胜利,就是一场用户体验革命。门槛不高,但够用;体验足够好,还不难学;智能化带来的那点便利和美好,恰好赶上中国大城市“卷”出来的消费需求。对年轻人、对换车一族,价值很直接。油车厂商那点“机械质感”“经典豪华”,说白了只能留给小众玩味,撑不起大盘。
从另个角度看,中国汽车市场是“实用主义”up主的天堂。小米SU7能夺冠,你要说有啥秘密,也不过是把需求列表里最重要的几项做到了极致。这才是中国式消费的真实写照:我们不浪漫、不迷信、不讲出身,只要实力够硬,你再便宜点,就是我的心头爱。那种只靠品牌、靠“历史”的玩法,翻了多少年,到头也就是个背影。
说回趋势,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车市场已经没有“淘汰赛免死金牌”。上个月销量还爆炸的,下个月说不定就没人要,只要一松懈、出一两次大问题,大家马上用脚投票。而且“排行榜支配一切”,只要数据亮出来,所有车企心里都没谱,下一轮会不会就是自己掉队。这种压力,才是内卷最好的推进剂。
所以你会发现,现在每家都拼了命在更新产品,疯狂打磨智能、价格、颜值。电动化、智能化、国产化变成了流量密码。这种赛道里,“你行我更行”成了动力,也逼着这些传统巨头要么自废武功,要么只能守着有限的蛋糕慢慢消亡。再看那几个没进前二十的品牌,什么时候能爆发,也只能看它们能不能蹭上大趋势、找到对的产品力。
最后我想说一句,别看新能源现在势头猛,千万别觉得这就能永久不败。用户永远是最难伺候的,科技更新也越来越快,今年的冠军,明年不一定站在领奖台上。别的不说,小米SU7的故事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谁能更懂中国人,谁就能收获最大蛋糕。可要是明天又有一款更懂、更拼、更大胆、价格更“下狠手”的车出来,也许就能颠覆现有格局。
从榜单上的变化看,中国汽车市场这几年其实发生了两个最根本的事。一是所有的新造车门槛极低,但谁能站稳脚跟却极难。二是中国消费者真的从“有品牌才有安全感”,变成了“谁能让我用着踏实、花得值,我就信谁”。这俩加一块,才有今天小米SU7的冠军,才有油车跌落神坛,才有五花八门新品牌崛起又掉队的好戏。以后这种大戏还会不断上演。而咱们,不过是这场戏的见证者,看着一个冠军接着一个冠军被刷新罢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