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因SU7Ultra车型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陷入舆论风波

小米汽车近期因SU7 Ultra车型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陷入舆论风波,以下是事件核心争议点的结构化梳理:

一、技术争议与实测反差

功能性质疑‌

车主实测显示,选装的前机盖并未实现宣称的“双风道高效导流”效果:

烟雾可视化实验中,风道未观测到气流变化;

鼓风机测试时,覆盖开孔处的纸巾未被吹动;

拆解显示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差异,未发现导流通道。

小米汽车因SU7Ultra车型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陷入舆论风波-有驾

宣传与实际落差‌

小米官方曾强调该设计“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但量产版仅保留造型特征,未实现原型车的风道系统。雷军此前关于“双风道支持轮毂散热”的表述引发用户对功能性的预期。

二、用户反应与补偿争议

消费者诉求分化‌

功能派用户认为“4.2万元仅获1.3kg减重”属欺诈营销,要求退车维权;

外观派用户坦言选购动机是“碳纤维材质+蜂窝开孔带来的超跑既视感”,价值感知集中于社交属性。

官方补偿措施‌

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回铝制机盖(截止5月10日);

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2000元);

强调工艺复杂度(热压罐工艺+6小时人工铺贴)与5年质保。

三、行业启示与争议本质

性能承诺与装饰需求的冲突‌

事件折射新能源时代消费逻辑变迁:63%选装用户直言更看重“战斗气息”而非功能性,与工程师思维产生错位。小米试图平衡“赛道基因”与“日常使用”,却陷入宣传措辞的模糊地带。

定价体系合理性讨论‌

第三方市场已出现千元级仿制件,与原厂4.2万元价差引发“溢价合理性”争议。官方解释包含研发分摊与质保成本,但用户对“造型税”的质疑仍在持续。

小米汽车因SU7Ultra车型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陷入舆论风波-有驾

监管视角延伸

现行《新能源汽车选购指引》规定:

选装件功能描述需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

差异化配置应明示“装饰性/功能性”分类。

此次事件或推动监管部门强化“空气动力学套件认证标准”,避免“赛道设计民用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