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晚上,一纸公告打乱了高端车市的节奏。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自7月20日起,90万元(不含增值税)以上的乘用车和中轻型商用客车,将被征收10%的豪车消费税,涵盖传统燃油车、纯电动车、混动车等所有动力类型。
换算后,含税开票价只要超过101.7万元,就要被征税。
消息发布到执行之间,仅有不到72小时。
没有过渡期,没有窗口期,一场围绕“开票时间”的抢车潮迅速展开。
有人深夜提车,有人临时退单,还有人看着自己的订车记录,重新计算预算。
这场变化,不只是价格的调整,而是一次真实的市场分化信号。
01
从7月17日晚开始,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豪车经销商迅速反应。
多家4S店延长营业时间到深夜,销售顾问在群里轮番通知客户赶紧完成开票手续。
一位北京路虎销售透露,店里库存现车几乎在两天内被抢空,只因为一辆揽胜提前开票能省下十几万元。
尤其是售价原本在130万元左右、通过优惠落到110万左右的车型,几乎全被新政策包含了。揽胜、保时捷Cayenne、奔驰S 450L等成为被问最多的车型。
此类高端车既非真正超豪,也早已进入普通高净值用户的视野,新政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决策。
相比能现场提车的用户,一批订车不久、等待交付的准车主更为焦虑。
有人表示,自己订购的保时捷Panamera刚到港,清关还需数天,根本赶不上20日之前开票。经销商也无能为力。
另一位订购911的消费者则开始与销售协商退定金,“不是买不起,但多出来十几万不是小数,接受不了。”
原本已决定消费的群体,现在被政策硬生生地打断了交易流程。
过去的豪车税起征点是130万元(不含增值税),也就是含税价146.9万元。
根据市场实际销售情况,许多高端车型的终端成交价在110万~130万之间,正好避开了征税线。
新政策将起征点下调至90万元,等于将这批车型一网打尽。
这些被新纳入征税的“非超豪”车型,包括:驰S 450L、GLS 450中高配、宝马X7、M5、X6 M等性能车型、奥迪RS7、RS Q8、保时捷的中高配Panamera、911、Taycan、路虎揽胜、揽胜运动高配等
此外,国产新能源车也首次被纳入征收范围,仰望U8、尊界S800、极氪009光辉等价格超过100万元的车型也被波及。
更有意思的是,许多车企过去就习惯把官方指导价设在征税线下,例如宝马X6 M雷霆版、奥迪RS Q8等,定价为146.89万元,精确避开原税线。现在这一批车型如果没有进一步优惠策略,将全部被征税。
这说明,车企对价格线的控制,其实一直是产品策略的一部分,而政策调整,直接撼动了这套定价系统。
02
在政策正式执行的7月20日当天,捷豹路虎宣布,对7月20日至31日购买部分车型的用户,企业将承担全部豪车税。
奔驰方面,经销商则表示,截至8月31日,购买迈巴赫S级特定版本的客户,也可以获得10%消费税补贴。
这是企业对用户情绪的安抚,也是一种紧急维稳行为,原本指望政策生效后抬高售价、赚取利润的计划,不得不推后。
但并非所有品牌都做出补贴。
宝马、奥迪等目前没有出台统一措施,部分经销商则选择在终端价格上“动手脚”,通过拆分选配、限制选装、优惠降价等方式将价格控制在税线以下。
不同于传统豪华车的被动应对,国产新能源车型的灵活调整空间更大。
例如仰望U8(指导价109.8万),尊界S800(指导价101.8万)等,只需在实际开票时控制选装幅度,就可以压低到免税区间。
蔚来、极氪等新势力车型也正站在价格红线附近,未来可根据税务政策灵活做出反应。
过去豪车市场由进口品牌主导,如今政策带来的价格敏感区间,反而为本土品牌提供了结构性机会。
财政部在公告中并未给出太多解释,但行业分析指出,这次调整并非任意下调,而是基于市场实际价格变化所做的更新。
近年来,由于消费环境变化和车企的让利促销,很多过去定价130万元的车型,最终成交价只有110万左右。按原来标准,无法再体现出豪车的消费级别。
本次调整起征线下调到90万元(不含税),反而使征税范围更加精准。
而将新能源也纳入征收,则是进一步推动税收公平,只看价格,不看动力类型。
2024年全年,中国进口车仅为70万辆,同比下滑12%;2025年1~5月更下降至18万辆,同比下滑33%。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再通过税收进一步压缩售价带来的竞争力,进口车的优势正在快速消散。
从结果来看,本次政策的真正压力落在了原本靠优惠进入主流消费的高端进口车型身上。
03
与之相反的是,国产车获得一些红利,豪车税新政让仰望、蔚来、极氪等车型出现在高端用户视野中,这并不代表这些品牌就能取代传统豪华。
但这意味着,国产品牌首次在价格上与BBA同台竞争,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豪车舞台。
未来谁能持续站稳百万级市场,关键不在定价,而在产品力、品牌认同与长期服务体系的建设。
豪车税的调整,让很多人意识到,高端消费并不意味着不计成本。
一个税率变化、一次开票时点的偏差,可能就是十几万的差异。不是所有人都无所谓,也不是所有企业都有余力补贴。
这场始于7月17日的政策变动,表面上看影响的是一小部分百万级车型,实则背后牵动了整个高端汽车市场的定价结构、企业策略和用户信心。
对企业来说,靠压价打入高端的路径正在收窄,唯有产品和服务能长期站住脚。
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如何在税负合理与消费升级之间寻找平衡,才是豪车市场真正要回答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