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农村局的车库角落,停着辆落满灰尘的黑色轿车。车身的漆皮有些剥落,车窗玻璃上积着厚厚的灰,连车牌都被遮得看不清。这辆车闲置了快两年,没人管也没人用,成了车库里的 “摆设”。
新来的局长沈明第一次进车库,就注意到了这辆车。他绕着车走了一圈,手指在车身上划了道印子,转头问办公室主任老杨:“这车怎么回事?好好的怎么停这儿落灰?” 老杨搓了搓手,语气有些含糊:“这是前局长留下的,说是车况不太好,后来新配了公务车,这车就闲置下来了。” 沈明皱了皱眉:“车况不好就修,总不能一直扔在这儿浪费吧?”
老杨没接话,心里却犯了嘀咕。他知道这车其实没大毛病,就是前局长嫌档次低,不想坐,特意找借口闲置的。之前也有人提议把车修修分给科室用,或者拍卖出去,可前局长一直没松口,后来换了领导,这事就没人敢提了。
沈明没再多问,却把这事记在了心上。第二天,他让老杨找来了车库管理员,打开了车门。车里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座椅上落满灰尘,仪表盘上的里程数停留在 “86521”。沈明坐进驾驶座,试着拧了拧钥匙,发动机竟然还能启动。“你看,根本没大问题,” 沈明下车拍了拍手,“找个修理厂好好修修,做个保养,以后下乡调研就用它。”
老杨愣了愣:“沈局,咱们有新的公务车,您坐那辆就行,这车……” “新公务车油耗高,保养贵,” 沈明打断他,“咱们去乡下调研,路不好走,这车皮实,正好用得上。再说,能省一点是一点,公家的钱不能浪费。” 老杨只好点头,赶紧联系修理厂。
几天后,修好了的轿车焕然一新。沈明第一次坐着它去下乡,目的地是偏远的王家村。村路坑坑洼洼,新公务车开进来准得刮底盘,可这辆车却稳稳当当。到了村里,沈明跟着村干部查看稻田长势,又跟村民聊起了灌溉问题,忙到天黑才返程。路上,司机小李说:“沈局,没想到这车这么好用,比新公务车还结实。” 沈明笑了笑:“东西好不好,不是看新不新,是看实不实用。”
可没过多久,就有同事私下议论,说沈明放着新公务车不用,偏要坐旧车,是故意装样子。还有人找老杨说情,想让他劝劝沈明:“局长坐旧车,咱们跟着也没面子。” 老杨把话带给沈明,沈明却不以为意:“咱们是农业局,天天跟农民打交道,坐什么车不重要,能不能帮老百姓解决问题才重要。”
后来,沈明又让人对单位的公务用车进行了全面排查,发现除了这辆闲置轿车,还有两辆面包车也长期闲置。他当即召开会议,决定把闲置车辆统一维修保养,一部分用于下乡调研,一部分调配给乡镇农技站,方便技术员下田指导。同时,他还制定了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严禁公车私用,严控用车成本。
有一次,市里的领导来县里检查工作,正好坐了沈明的那辆旧轿车去下乡。路上,领导看着窗外的田野,笑着说:“沈明啊,你这车不错,接地气。” 沈明说:“只要能为老百姓办事,旧车也能发挥大作用。” 领导点点头:“说得好,咱们干部就该有这股务实劲儿。”
现在,县农业农村局的车库里再也没有闲置车辆了。那辆曾经落满灰尘的旧轿车,每天都奔波在下乡的路上,车身上的漆皮虽然还有些斑驳,却透着一股干劲。沈明每次坐上车,都会想起第一次看到它时的样子,心里总想着:不管是车,还是人,都该在该用的地方,发挥该有的作用,这才不算浪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