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出口量榜单公布:宋PLUS排第一,Model 3只能排第四?

随着各款车型一季度累计销量的公布,出口销量榜目前也正式公布,从前十名的表现来看,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其中比亚迪依旧占据了相对靠前的排名,并且与第二名有着较大的领先优势,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前十名的表现吧。

一季度出口量榜单公布:宋PLUS排第一,Model 3只能排第四?-有驾

NO.1 比亚迪宋PLUS

Q1出口量:70014辆

排名榜单第一的是比亚迪宋PLUS,一季度取得了70014辆的销售成绩,这得益于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优势,刀片电池技术带来的高安全性与长续航特性,使其在欧美市场快速建立口碑。目前宋PLUS通过混动与纯电双动力路线,覆盖了东南亚市场与欧洲市场的不同需求。

一季度出口量榜单公布:宋PLUS排第一,Model 3只能排第四?-有驾

NO.2 名爵ZS

Q1出口量:42047辆

名爵ZS作为上汽乘用车的核心出口车型,一季度出口量42047辆,保持了13.4%的同比增长,不过目前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政策,影响了名爵的主力市场销售,不过名爵ZS在澳大利亚、中东等传统燃油车市场仍保持稳定份额,其运动化设计与高性价比仍是关键竞争力。

一季度出口量榜单公布:宋PLUS排第一,Model 3只能排第四?-有驾

NO.3 瑞虎5X

Q1出口量:33459辆

奇瑞瑞虎5X的出口表现呈现结构性分化,一季度瑞虎5X共计出口33459辆新车,出现了同比15.6%的下滑,暴露了过度依赖俄罗斯市场的风险,好在瑞虎5X在拉美市场同样取得成功,与东欧市场的疲软形成对比。目前奇瑞正通过探索06等混动车型的出口增长,逐步缓解传统燃油车的增长压力。

一季度出口量榜单公布:宋PLUS排第一,Model 3只能排第四?-有驾

NO.4 特斯拉Model 3

Q1出口量:30742辆

特斯拉Model3作为唯一进入前十的海外品牌车型,出口量同比骤降42.1%至30742辆。目前柏林工厂产能提升分流了上海工厂的出口产量,同时比亚迪海狮07 EV等竞品在欧洲市场的崛起,直接冲击了Model3的市场份额。不过,Model3在日韩等市场的出口量仍保持增长,同时享有一定的的溢价。

一季度出口量榜单公布:宋PLUS排第一,Model 3只能排第四?-有驾

NO.5 吉利缤越

Q1出口量:28689辆

吉利缤越以相对均衡的表现位居第五位置,一季度取得了28689辆的销售成绩,其出口量主要来源于东欧与东南亚市场。吉利借助沃尔沃技术背书,使缤越在海外经销商网络中建立起“高品质入门SUV”的品牌认知。

一季度出口量榜单公布:宋PLUS排第一,Model 3只能排第四?-有驾

NO.6 奇瑞瑞虎7

Q1出口量:28101辆

奇瑞瑞虎7一季度的出口量同比下滑44.9%,暴露出产品迭代速度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尽管该车型在中东市场仍保持一定份额,但面对哈弗初恋等竞品的智能化升级,其机械素质优势正在被弱化。不过,奇瑞通过巴西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降本,仍能维持一定的价格竞争力。

一季度出口量榜单公布:宋PLUS排第一,Model 3只能排第四?-有驾

NO.7 名爵3

Q1出口量:26085辆

名爵3在一季度的出口量同比增长达46.4%,这主要得益于东南亚市场的增长,小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CVT的成熟动力组合,在印尼、菲律宾等市场建立起“耐用省油”的口碑。但新能源版本的缺失,使其面临未来市场转型的潜在风险。

一季度出口量榜单公布:宋PLUS排第一,Model 3只能排第四?-有驾

NO.8 长安CS55 PLUS

Q1出口量:26027辆

长安CS55 PLUS一季度出口销量增长10.7%,达到26027辆的出口成绩。目前依托蓝鲸动力的优势,长安CS55 PLUS在墨西哥市场实现月均3000辆的稳定销量,同时整车智驾平权的战略也让其保持了智能化的优势。

一季度出口量榜单公布:宋PLUS排第一,Model 3只能排第四?-有驾

NO.9 奇瑞欧盟达

Q1出口量:24667辆

奇瑞欧盟达一季度的出口量为24667辆,相比去年同比下滑28.1%,凭借这相对动感的外观设计,欧盟达在海外捕获了不少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不过目前产品线相对单一,并且仅提供了一款配置,后期要想出口量恢复增长,车型选择也需要不断丰富。

一季度出口量榜单公布:宋PLUS排第一,Model 3只能排第四?-有驾

NO.10 哈弗初恋

Q1出口量:21306辆

哈弗一季度出口量达到了21306辆,但依然出现了27.4%的下滑,目前哈弗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建立起细分市场优势,长城稳定的1.5T+7DCT动力总成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路况表现优异。

一季度出口量榜单公布:宋PLUS排第一,Model 3只能排第四?-有驾

总结:

从榜单排名来看,目前国产新能源车型正突破发达国家的市场壁垒,同时燃油车型也能根据当地市场需求进行微调,从而满足了当地消费者的多元需求,随着国内汽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后期出口也将成为国内品牌的重要支撑。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