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续航榜刚出,我第一时间翻了翻,想看看这回有没有点新意。其实别太上纲上线,咱这续航榜,跟《LAB实测》那51车跑出来的数字差别挺大。这个榜单主要看官方给的续航,不是路上实测,得先提醒一句。对了,这次榜单还改了把报价换成厂商指导价了,算是接地气不少,别像以前那样看着报价有时差的烦。
说实话,奔驰CLA这次挺让人惊讶。89度电池,续航竟然标到866公里,按说这数据光冲着电池容量算,排名肯定没这么高。后来我钻研了一下,原来这台车搭了两档电动变速箱,尤其这点让能耗从我估算的12度大幅降到10.9度。换句话说,人家不是单纯靠大电池拉续航,而是把能量利用效率做到了极致。估计这对供应链和研发团队折腾得够呛——毕竟两档变速箱的开发对于电动车来说不太常见,大概就像你给电脑加了个特制散热片,既得确保稳定又不能浪费性能。
销售那边跟我聊的时候说:你别看数据这么漂亮,真实路况可能没这么神,但这能耗确实是实打实的进步。这话在我看来挺有道理。毕竟用户最关心的,是开一百公里到底花不花电,续航够不够用。标的数值能到866公里,再加上能耗压低到10.9度,理论上是给长途司机一个明显的安心感。
不过话又说回来,奔驰CLA这套方案也有门槛。想想90度电池还带两档变速箱,成本至少比普通单速驱动高出20-30%我觉得没跑。因为电驱动系统的复杂度增加,大家的供应链压力想想就头疼。当然这逼不得已,毕竟电池容量扩到100度以上,成本和续航重量比例都要让用户感到负担。这里我算了个粗心的账:假设电池每度钱在1400元左右,CLA这块大电池纯材料成本差不多12.5万,再算上传动设计复杂的加成,整车造价压力可想而知。
讲到这儿说点题外话,我同事小李这两天刚拿到新极氪9X,微信里跟我抱怨:这续航虽说官方给了700多,但这冬天开空调,感觉一半没了。说实话,这代表了官方续航和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咱不能指望官方数字完全反映用车生活,特别是冬季高低温影响电池效率,那就更尴尬了。
另外一个有趣的点是,比亚迪的固态电池明年量产听着挺炫。有人说海豚Model标称1300公里续航,只卖9万9,羡慕不?我倒是有点质疑,毕竟这么高续航和相对便宜价格下,车会不会在安全和电池寿命上妥协?毕竟固态电池虽然技术先进,但规模化生产才刚开始,供应链还不稳。由此我也猜测了下,比亚迪这个价格策略,可能是一种速成阶段的市场打法,用高续航+低价快速抢占市场,多少得留点后路补牢。这一切也得看明年交付后实际表现。
昨天修理厂的老周跟我聊过,说现在换电车和快充车形成两大阵营,蔚来的换电模式体验不错,补能效率上有优势,但终端的换电站建设成本和城市规划配合挺考验车企能力的。相比之下,比亚迪兆瓦快充的补能时间短,不用换电站也能填饱电池能量,这对普通用户更直接。看这架势,续航角力场正从电池容量堆叠变成了补能效率和能耗管理双线作战。你们觉得呢,是继续比拼电池容量,还是更多依赖补能的便捷与效率更符合未来?
我这还翻了下笔记,宝马新ix3国外版本,CLTC标称续航920公里,WLTP是805公里,号称纯电SUV里的续航冠军。国内版本年底加长版才来,但从这数据看来,这家伙续航排纯电SUV第一很有竞争力,而且还是双电机四驱,性能上也不差。只不过这续航多少带进国内使用,能耗表现怎么,还有待验证。你觉得,国产续航榜的时候把加长版数据加入,会不会让榜单变脸?
说回续航榜,除了CLA炫技,榜上还有不少电池容量超过100度的车型。看起来大家仍然逃不过大电池的套路。可事实是,电池越大,整备质量越高,能耗也不一定会降低,这不是悖论嘛?我自己都纠结,这类续航提升到底是数量级的质变,还是只是在表面包装。
有个有趣侧面,我跟同事讨论时突然切换话题到车的内饰氛围灯,这听着像没关系。可你注意过没?很多新款新能源车用灯光设计来转移用户对续航焦虑的注意力,也算是一种心理战术。几乎每个新车发布会上,都少不了灯光秀,仿佛灯光和续航成了挂钩的高科技标签。说起心理,这让我想到销售那边一句话:用户买车,不光买车,更买的心安和体验感。
可能我有点偏题了,但对我而言,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都能从侧面反映新能源车续航的卷态度。毕竟,买车不光是看数字,更多是感受车给你带来的安心感和愉悦感。
再说回续航这个核心,想问大家,当固态电池铺开,可能极限能量密度突破后,咱们会不会又回到比容量的赛道?还是补能效率、整体能耗管理才是下一代焦点?我个人觉得,这两个方向会和平共存,不同用户有不同需求。短途城市通勤的,可能更看重快充和补能效率;长途驾驶的,还是觉得大电池容量更实在。
这场续航最后要命的其实是供应链和成本控制,不知道厂家内部怎么在研发、材料采购间博弈。最近听个研发朋友吐槽,说做高级节能电机的供应商跟整车要价飙升,研发预算撑不住了,很多优化只能靠权衡折中。你能想象吗,这跟咱们平时买菜还挺像,杀价过程中总得找平衡,看各方底线在哪儿。
说了这么多,倒想知道你们怎么看这波续航排行榜?你们会相信标称续航,还是更相信实测体验?或者,你有没有过因为续航焦虑而放弃一辆车的经历?我还真有过,话说回来,比起一味追大电池,不知道是不是下个风口是搞懂用户怎么用车,而不是光拼电池容量?(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了,买奔驰CLA的车主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挡变速箱的驾驶感受和普通电动车差别大不大?我听4S店一哥们说,某次试驾客户反馈,这换挡挺有意思,开起来有种燃油车那味道,意思是少了电车一档到底单调感。这种细节挺吸引人的,毕竟用户体验才是最直观的检验标准。
算了,不多说了,留个悬念给大家吧,续航这条路会不会因为技术迭代,从看容量变成看补能和管理,甚至彻底改变我们何时充电和如何用电的惯?等技术更成熟了,电动车是不是不光能跑远,还得跑得更聪明?
回头再看看这回榜单的数字,你会觉得它代表了什么?机会、焦虑,还是一堆标称数字背后的真相?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