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退市的背后:到底是新能源的内卷,还是吉利的绝地反击?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战况”已经不只是卷,而是“刀刀见血”。就在小米SU7掀起新一轮销量攻势时,吉利的李书福突然祭出大动作:旗下高端电动车品牌极氪宣布退出美股市场,被吉利全盘收购,完成私有化退市。这一操作堪称“闪电战”,让人目瞪口呆。

要知道,极氪上市才不到一年,为什么急着打包回家?是巨亏200亿顶不住了,还是李书福有更深的布局?看似仓促的决定,背后可能藏着李老板的“阳谋”。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出汽车圈的大戏,看看极氪退市是无奈的“断腕求生”,还是一场深思熟虑的资本运作。

极氪退市的背后:到底是新能源的内卷,还是吉利的绝地反击?-有驾

一、极氪“闪退”:巨亏200亿背后的真相
极氪的退市消息一出,舆论炸了锅。有人说这是“上市圈钱跑路”,有人说是“中概股回国潮”,但不管怎么看,极氪的亏损数据实在太刺眼。从2021年至2023年,极氪累计亏损超200亿元,而2024年虽然营收有所增长,但净亏损依然高达64亿。


这不是“烧钱”而是“烧命”!新能源汽车行业本就竞争激烈,极氪虽然有高端定位加持,但面对特斯拉、小鹏、理想这些老对手,以及小米SU7这样的新玩家,压力巨大。尤其是主力车型极氪001,仅靠“销量冠军”的光环,显然撑不起巨大的研发和市场投入。

更要命的是,极氪在美股的表现并不亮眼,上市后股价一路低迷,融资能力大打折扣。眼看着资金链越来越紧,极氪不得不选择“退一步”,回归吉利怀抱。

二、《台州宣言》的作用:李书福的“大一统”战略
极氪的退市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吉利“台州宣言”战略的一部分。2024年9月,李书福在吉利的发源地浙江台州,发布了这份充满“革命”意味的宣言。核心就是要回归一个更精简、更高效的“新吉利”。


吉利的品牌矩阵一度庞大到让人眼花缭乱,从吉利、几何、领克到极氪、沃尔沃、路特斯……每个品牌都有独立的研发和运营体系,看似“多生孩子好打架”,但实际上内耗严重,资源浪费惊人。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压下,李书福决定“断腕求生”,把极氪彻底并入吉利汽车,实现资源整合。这样一来,不仅能减少重复投入,还能集中力量在智能新能源领域发力。

这次极氪退市,正是《台州宣言》战略落地的重要一步。

极氪退市的背后:到底是新能源的内卷,还是吉利的绝地反击?-有驾

三、退市幕后:极氪的“难言之隐”
极氪退市的理由,除了战略调整,更多还是来自自身的经营困境。亏损只是冰山一角,销量压力才是更大的隐忧。
2024年,极氪实现销量22万台,虽然号称“中国纯电豪华品牌销冠”,但仍未达到23万台的年度目标。

而且,这个销量数据是“挤牙膏”挤出来的。随着小米SU7等竞品的崛起,极氪的市场份额正在被蚕食。主力车型极氪001的市场表现也开始疲软,消费者对高端电动车的需求正在被更多新品牌分流。


此外,极氪在美国股市的表现也让人头疼。上市不到一年,股价一直徘徊在低位,融资能力远逊于“蔚小理”。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留在美股市场无异于“饮鸩止渴”。

回归吉利,既能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还能摆脱美股市场的短期业绩压力,轻装上阵。

四、“阳谋”还是险棋?李书福的赌局
极氪退市,是一场资本运作,更是一场战略博弈。从去年底开始,吉利就对旗下品牌进行大刀阔斧的整合。

极氪与领克合并,成立新的极氪科技集团,希望通过协同效应降低研发和供应链成本。
这次极氪彻底并入吉利汽车,更是要把资源整合发挥到极致。吉利还派出“老将”林杰,分管极氪的国内营销,准备在渠道上推行“合伙人模式”,向四五线市场扩张。

极氪退市的背后:到底是新能源的内卷,还是吉利的绝地反击?-有驾


可以看出,李书福的目标不仅是让极氪“活下去”,更是要依托吉利的资源优势,让极氪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这步棋能否成功,还要看市场是否愿意买单。毕竟,整合的过程充满阵痛,人员调整、业务重组、品牌再定位,都是硬骨头。

结语
极氪的退市,既是一个品牌的“断腕求生”,也是吉利汽车的一场深度变革。李书福的目标很明确:在新能源的红海中活下去,再图强。对于极氪来说,回归吉利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整合的阵痛、市场的压力、竞争的残酷,每一步都将考验吉利的智慧和耐力。
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已经进入下半场,胜负只属于那些敢于改变、善于整合的玩家。极氪的退市,是一个故事的结束,更是一个新篇章的开始。

那么,你觉得李书福的这步险棋,会赢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