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车走出小区,脚底那点沙子还在翻腾,我忍不住想:这场政策春雨到底能浸润到什么时候?咱们这批老司机,心底都清楚,汽车产业从来不是被政策推着走的,但这次的变化确实让大家心跳加速。
比如那天,一个刚换车的朋友在微信里发了个截图,830万人的申请,咱们算偶然还是趋势?我当时瞥了一眼,心里没觉得特别惊讶,因为这个数字其实体感上还算合理。估算一下,平均每个月申报70万,换算下来,最近这两三个月申报量飙升了50%左右。我翻了下自己之前的资料,也不难发现,去年同期大概只有500万的申请数,那时候我还在调研新能源补贴政策,心想这波应当还能持续,但没想到如此火热。
为什么会这样?你说技术好不好?当然不错。说续航?从我今年跑试车里感觉,续航突破600公里已是常态了。这就像以前的老手机,能用一天算挺不错,但现在一部智能手机,你要它续航两天,才能叫真智能。甚至要考虑到磨合、充电频次,每次充电都得提前打算好。
我还记得前几天跟一个维修站的师傅聊,他笑着说:现在换新车,修一次工,成本比以前低多了。原因是新车的故障率下降,硬件更耐用,软件更新也更频繁。你说,有没有想过,像手机一样,车也可以升级?如果未来车能像手机一样做个OTA推送,维修算是变得天气预报那么智能,也就少了很多雨天一身泥的烦恼。
但这一切也让我偏偏想起当年家电下乡的事——那时候嘛,稀里糊涂的消费者,幻想着用五六千买个洗衣机,结果这些年都没想过,给家里换个冰箱其实能省出不少麻烦。车子可不用多说,从五六年前的购车经验到感觉像换了个人——当时那个,还在纠结带什么卡片、手续费,现在只记得线上点点,下一秒车就到家。这是个互联网彻底打破传统的时代。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几张旧照片,是三年前的试车场场景,那会儿好像还在琢磨如何用低配打动消费者。淘汰过剩零部件、优化供应链的过程,就像拼装乐高,可一不小心,拼得太复杂闹了点笑话。有次对应的供应商突然说:你们这车配件,怎么都搞得那么细?我心想,估计他们也挺绝望的。实际上,很多看似简单的设计改变,背后藏着一堆削减成本和提升体验的博弈。
至于未来的流通税费,说真心的,我有点疑问:这次的改革能不能一劳永逸?又或者只是纸面文章罢了?就像刚刚有人提醒我二手车交易流程简化可能会带来漏斗效应——更便宜的二手车会让新车销量受影响,市场就会变得微妙。想想也对,政策再好,市场接受度才是根本。
对了,买车的心里那点小算盘,你会不会觉得,除了省油和续航,更重要的是用车体验?智能辅助驾驶是不是会成为标配?我有朋友在4S店试驾,感觉自动泊车、360度影像一套接一套,开启后,操作比我想象中还方便。有一次我试过一台用的还不错的自动泊车,结果邻座的单位伙伴说:别看智能了,真到了关键时刻还得自己动手。这点小情绪我挺能理解。科技再猛,还是要有人操控。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觉得真有可能未来车能实现无人驾驶,在城里像摆渡车一样晃悠?我猜可能吧,但没细想过,主要担心突发情况会不会太复杂。反正觉得,毕竟这个无人概念还得技术再成熟点。
那个税费改革,估算下来,短期内能为购车者减少11%到15%的费用(估算/样本少),从心算模型上看,把原来一辆车总花费50万,少了6、7万,是不是就能让更多人下决心?还得考虑到牌照、保险这些配套成本,但整体看来,买车的门槛会再降低点。
我一直觉得,最后决定买不买,还是得看场景。有人说,车子在生活中,像个移动的小屋,是个随身的家。所以我也在琢磨,怎么把这份家的体验继续提升。我那亲戚新买的电动车,关键是他开着沉甸甸的车感觉挺踏实的——虽然开后觉得有点麻烦,停车时还是偏偏喜欢那一脚踹到底的感觉。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车,除了科技感,还得满足人性
这段先按下不表吧,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问:你对未来汽车的智能程度,有多大期待?还是说,到那时,买辆车还是得像以前一样,试试哪个手感舒服、哪个操控顺手才更靠谱?或者根本不用挑,因为自动驾驶早就自动帮你解决一切?
也许,下一次我得带你一起去体验试驾,看那高科技屏幕,嘴角挂着笑,心里想着:这辆车,未来还能不能这样快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