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车企走出去,到底有几分底气?
邻居老赵前两天骑着他那小鹏G3回来,叹口气和我聊了一会儿车的事。他说这两年国产车凶得很,“街上的比亚迪多得跟公交似的,小鹏广告倒是打得响,实际卖得咋样你心里有数。”还顺嘴问了一句,“不是听人说中国电动车要统治世界了吗?”我挠挠头,没接茬,脑子里还在琢磨着罗永浩新播客里何小鹏那几句扎心说辞——国内都说自己厉害,真碰德国人那关口,立马哑火。
车友微信群最近还在疯传一张表,说德国那边新能源销量,“中国品牌占了5%都不到”,圈里老驾驶员王哥直接甩上来一句,“你德国那老铁皮一打还得是德系的味道,那玩意儿舒服不舒服还得看整合。”说实话,咱这边新能源车蹿得快,也就最近两三年刚起来。再看德国,奔驰、奥迪这些牌子,做工那叫一个扎实,就换个车门密封条,他们还讲究得很。小鹏老板何小鹏也不傻,人家上节目就敢说:“中国车有自信也得看看世界站在哪。”
不过说起来,国产新能源这些年配置堆得也狠,记得前段时间修小鹏,维修师傅刘大爷碎嘴说:“哎呦,你们现在这自动泊车、智能座舱,整得花里胡哨,隔音材料倒是省了点,风噪不忍听。”还有大爷提了一嘴小米,“小米那SU7新鲜,跑起来也还行,就是啥时候能像比亚迪宋PLUS那种电混靠谱点?”有一次小区充电桩排队,我还听人吐槽MEB平台通病,“后悬架这块不如人家丰田!”讲真,这些冷门毛病,一般销售是不会跟你说的,只有车友群里才有人嘴臭。
群里有个老哥在欧洲跑出租,他说在慕尼黑开国产车,路上老大爷还会围观指指点点,但真到买车那步,还是大众、宝马的天下。对了,还有那啥,国产车在国外一搞OTA升级,老外厂家不让轻易开,怕安全出事。技术这茬儿,其实有些门道,国内自己小圈子玩玩还行,往外走服务体系、软件生态、国外保险都得从头再磨一遍。售后这块,师傅们都念叨,缺零件或者远程诊断,一拖就是半个月,急得你骂街。
再拿电池说事,国内基本人手一块宁德时代的,但海外政策卡得紧,有一次听朋友说在荷兰碰到,换电流程繁琐,配件调货慢得要命。你说这些在国内堵一晚上就解决了,国外还得各部门审批。前几天还有个事故案例,论坛上帖了几张撞击后安全气囊没弹开的图片,据说是川渝地区的冷湿气候影响了传感器关注,厂家后来专门派了技术员来做排查。
讲道理,国内市场这些年火爆,跟各路优惠政策、首任车主终身质保都有关系,买个比亚迪秦,送家用充电桩不花钱。可要真看品牌力和渠道,老外那些车还是厚道点,做活动不怎么忽悠。前阵子二手市场也有新鲜事,一个哥们想卖小鹏P7,车商只愿意低价收,说国外二手保值率乱七八糟,市场认知还远远不够。小米的造车路最近也挺难,虽然米粉有钱有热情,但据技师李工讲,“光手机那玩法不管用,造车得熬,你这轮到发异响了还得专用检测仪呢。”
最后有天我和邻居在院子里晃悠,他说:“你看中国车牛不牛,得看老外花不花冤枉钱买你,不是国内刷榜那点成绩。”这话咋听都是真理,何小鹏那一嘴“别太膨胀”,其实就像咱们维修间车友聊天,总有新鲜货蹦出来,但老底子还得靠踏实吃饭。从德国老街到成都绕城路,谁被市场收拾过,嘴都不那么硬了。
至于二手的国产电车,有个段子是:成都陈师傅收了一台小鹏,开了仨礼拜方向盘气囊指示灯亮,发朋友圈自嘲“国产也得让人家德国人看看!”大家一乐,一句“你要真牛,国外也有人抢着买”,算是点透了门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