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群里为了四驱是不是智商税这事儿,打得是头破血流,堪称车圈饭圈化典中典。一边是精打细算派,多一滴油都感觉自己亏了一个亿,天天念叨着“两驱够用,四驱无用”的经;另一边是末日生存派,开个城市SUV总觉得下一秒就要穿越到侏罗纪公园,嘴里喊着“没四驱也配叫SUV?”,心态爆了。
两边谁也说服不了谁,讲真,这哪是辩论,这是信仰的战争。
作为一个曾经真的开着两驱车在东北雪地里表演过原地托马斯全旋的中年人,我今天必须掀桌子了:四驱这玩意儿,压根就不是技术问题,这是一个玄学问题,是一个关乎“尊严”的哲学问题。
四驱最核心的价值,根本不是那些PPT上吹得天花乱坠的扭矩分配和电子限滑,它唯一的价值,就是在某个极端时刻,给你提供一份“物理外挂”。
这个场景,荒诞且真实。去年东北那场大暴雪,整个小区的地下车库出口,那叫一个惨烈。一堆车,从十几万的家轿到大几十万的后驱豪车,都在那个小小的斜坡上,疯狂刨地,车轮空转得像是得了帕金森,就是上不去。整个场面就是一场大型、尴尬且充满挫败感的行为艺术。这时候,一辆四驱的SUV,不带一丝犹豫,四个轮子像是长了吸盘的壁虎,吭哧吭哧就那么爬上去了。
那一刻,你花的不是钱,是你在那个小区的呼吸权。当所有人都被困住,只有你能从容离去的时候,你多花的那几万块钱,买到的不是一套传动系统,而是一种“我跟你们不一样”的特权。这玩意儿,比任何车标都好使。
所以你看,讨论四驱在城市里是不是浪费,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我,作为一个天天在环路上堵成PPT的人,也知道我的四驱系统99%的时间都在摸鱼,跟办了卡但从来不去的健身房没啥区别。你多花的几万块钱,和你多烧的那点油,就是为了供养一个“理论上很牛逼”的系统。这玩意儿就像个压缩毛巾,你天天带着,但可能到这车报废你都没机会把它泡开。车企不就是卖给你一个“万一”的想象权么?他们不务正业,就爱整这些花里胡哨的。
但能过,就是能过。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讲道理。你用99%的浪费,去换1%的绝对优势,这笔账在理性上算不过来,但在情感上,简直赚翻了。
到了电动车时代,这场战争就更魔幻了。电动爹们不装了,摊牌了,直接把战场从“脱困”升级到了“秒人”。两驱电车已经快得不讲武德了,四驱双电机版更是重量级,零百三秒多,红绿灯起步的时候,旁边的油车感觉像是被施了定身法。这是赤裸裸的“掀桌子式竞争”,我不仅要脱困,我还要在平地上把你按在地上摩擦。
代价当然有,续航直接打骨折。100度的电池,四驱版硬生生比两驱少跑几十公里,多花的钱够你充好几年的电了。讲真,现在电车的续航焦虑,已经快赶上我对我发际线的焦虑了,都是数字游戏。
但买四驱电车的人在乎吗?不在乎。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他买的不是续航,买的是那种一脚电门下去,整个世界都被甩在身后的“神性”。这是一种信仰,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尤其是北方的朋友,冬天开过四驱电车就知道,那玩意儿在冰雪路面上起步,电机对扭矩的控制比燃油车细腻一百倍,两驱车在跳舞,四驱车在溜冰。这种丝滑,尝过就回不去了。
所以,谁该买四驱?这问题就像在问,修仙小说里,你应不应该花光全部身家去买一颗可能让你爆体而亡但也有可能让你直接飞升的丹药。
如果你住在东北、西北山区,或者你就是个越野老炮,天天想着去泥里打滚,那四驱对你来说不是选配,是标配,是你的金钟罩铁布衫。你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没得选。
但如果你就是个城市通勤族,一年到头见不到一片雪花,那你买四驱,本质上就是在进行一场“品牌玄学”的自我催眠。你买的不是车,是一个“随时可以去野”的梦。这个梦值不值几万块,只有你自己知道。
写到这里我感觉这个比喻有点狠,但现实就是这么个糙样子。
而且,最骚的操作来了。很多时候,四驱的优势,能被一个极其简单粗暴的玩意儿给抹平,那就是——轮胎。一个南方朋友,开着两驱SUV,换了套AT胎,跑一些烂路比原厂胎的四驱还猛。一个北方用户,冬天给他的两驱车换上雪地胎,冰雪路面的抓地力,能把用四季胎的四驱车按在地上摩擦。
你气不气?就问你气不气!花了小几万的四驱系统,结果被人家几千块的轮胎给背刺了。这就叫反技术崇拜,这就叫民粹解构。甭管你技术多牛逼,在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面前,有时候最土的办法就是最有效的。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一个道理。
所以四驱到底是不是智商税?是,也不是。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它就是神,是你的任意门;当你用不上它的时候,骂它是智商税能让你心里好受点,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玩意儿最终卖的不是技术,是一份“路况保险”,或者说是一份“心态保险”。
对于需要的人,它是无价之宝。对于不需要的人,它就是最贵的摆设。所以,想买就买,别问,问就是你对。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