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贵阳公交开通,电动大巴更安静,票价亲民出行方便

说起毕节到贵阳的城际公交正式投入运行,老实说,这事对咱们贵州老百姓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变化。你看,以前要从毕节到贵阳,不是得劳神搭火车、抢票挤座,就是得托人找关系整个顺路的汽车票。有时候还得提早好几个小时赶车,光在站里排队就能磨掉快半天的时间。如今直接有新能动车,不仅多班次、还价格亲民,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对老百姓来说是真心便利了不少。

我印象里,以往城际公交都搞得比较保守,主要是在各地市和主城区之间穿梭,省里的那种跨市公交几乎见不到。汽车多半是柴油标配,噪音也大,夏天开窗灰尘飞,冬天空调还坏不起。你坐着时间一长,人都懵了。如今这新开通的线路,不仅满满的新能源气息,连全程都是超静音电动大巴,你说这个体验它能一样吗?关键还是那句话:大容量、多站点、低票价,既实在又贴心。

我听身边很多朋友说,对这事最大的感触,就是“终于不用因为一两百公里的路程太费劲,懒得往返了”。你要说160分钟直达,班次还多,每天8点到下午6点半,最少十个班次随你选,咱们不方便的时候可以自如点儿时间,灵活安排,甚至可以当天往返工作或见亲戚朋友,都变得现实了。这对两城之间的商务往来、亲友探访、还有大学生读书回家,意义真是大得不行。

更何况现在车票49块钱,买一张直达票,随走随有座,比坐高铁或者老式长途汽车都划算。不仅经济实惠,也更环保了。多数年轻人和低收入群体,享受到这种交通升级带来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在我看来,交通成本降低了,大家的生活质量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

说白了,很多人都在讲“信息流”、“物流”、“人流”这种大词,可落实到我们普通人头上,最真切的还是“方便”。两座城市近了,日子就更有奔头。你看,线路把“毕节西客站、碧阳大道(兰苑花园对面公交站)、水电技校公交站、毕节东收费站(归化)、三桥加油站、二桥黔春路地铁站、贵阳延安西路老客车站”这些重要站点都连了起来,哪怕你不是在市中心上下,也很容易找到合适的上车点,出门办事、接人送人,甚至小本生意拉个货,跑一趟也方便多了。

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效率就等于生活质量。以前咱们习惯了忍受各种交通不便,时间被车站、路上、等车消耗掉,但没什么办法。如今新能源公交一上马,不光乘坐安静,连购票都跟上了潮流,可以车站、自动售票机、“毕节畅行”小程序,哪个方便用哪个,再也不用排长龙候着,也不怕没票被黄牛搅局。很多年轻人就是因为电子化购票,现在出行更爱选择公交,何况这回是城际的,彻底解决了出行“一票难求”的麻烦。

其实,我觉得咱们国家这些年一直在说“新型城镇化”,城际公交的开通就是最好的例子。毕节和贵阳这两座城市,毕节经济稍微弱一点,贵阳作为省会更有吸引力,资源多、机会多。以往大家想靠近,也受限于成本高、交通难。现在公交一联通,年轻人在贵阳找工作或者进修,回家就跟串门一样简单。旅游、出差、交流、甚至两地一起做点小生意,都没什么门槛了。这说到底,不就是城市与城市、人和人之间更密切了吗?这就叫流动起来,活力才有。

再从环保角度说,这电动大巴完全没有过去那种油烟味道,又静音。对环境的友好,在城市空气里会慢慢表现出来。站在大的发展角度,绿色出行是趋势,减排降耗才是未来。而且,别小瞧一条公交线,背后的基础设施升级、车辆采购与运营体系、票务、公共服务,这些都是社会管理再前进。甚至你说一件小事,但串起的却是金融、资本、科技、管理,还有老百姓的生活细节。这要是在几年前,谁能想到两座市之间会有常态化的公交呢?有了这第一条,未来能不能更多市县之间都这样联通?其实指日可待。

我有个亲戚,就是在毕节打工,家里在贵阳。以前他周末回家 觉得麻烦,常常一两个月才回一次。现在新车开通,时间上“省”出来了,车费也合适,他每周都能回家看看一家老小。老人自己如果要去看病、办手续,有直达公交更放心。还有不少学生,特别是那种家里条件普通上不起高铁票的,一票直达,两边跑起来也不会吃太多苦。说是公交,但体验完全靠近长途汽车甚至动车,有的人说甚至比高铁有些更方便——毕竟站点多,上下灵活。

也有人担心,会不会班次多了逐渐人流不饱和,运营压力大?我觉得这个完全不用担心。你看咱们贵州这几年经济发展快,常住人口流动性强。而且两地的点与点之间并不是孤立,人流只要方便就有、自然而然的事。更别说物流,比如小件快运、快递包裹,以后通勤都可以部分依赖公交线路。真要比较,哪有以前那么多闲置时间和交通瓶颈?所以我认为,每一刀拿来投资在公交网建拓上,都是民生上最值得的账。

毕节贵阳公交开通,电动大巴更安静,票价亲民出行方便-有驾
毕节贵阳公交开通,电动大巴更安静,票价亲民出行方便-有驾
毕节贵阳公交开通,电动大巴更安静,票价亲民出行方便-有驾
毕节贵阳公交开通,电动大巴更安静,票价亲民出行方便-有驾
毕节贵阳公交开通,电动大巴更安静,票价亲民出行方便-有驾

更值得一提的还有政府对这项工程的重视程度,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发班仪式都有领导站台背书,从方案、车辆采购到运营调度,每一步都精心设计。后期如果反响好、客流量大,线路还可以增大班次、扩大站点,将来甚至接入更多城市,整个贵州交通格局都会跟着再上一层楼。对外,咱们的形象、营商环境更好了,招商引资都能容易吸引优质企业。这就是“基础设施先行,城市腾飞随之”的道理。

很多人觉得公交好是好,但担心出行高峰是否能保障舒适和安全。我觉得运营单位肯定会总结调整,车辆都是新采的新能源大巴,配置、清洁、智能化程度都不会比大城市差。等真正体验过的人多了,群众口碑上来了,才是这项惠民工程最好的宣传。毕竟,生活需要仪式感,更需要便捷感不是?

有人问,咱们贵州地势那么复杂,山路十八弯,修公路建设很费劲,不会受限很多吗?我想现在的基建实力早已不同,省市联动投资,哪怕地势再崎岖,公路网逐步“编织”成网肯定挡不住。再说新能源车辆的性能更新迭代,一代比一代强,跑山路、多停靠、载人量都能胜任。所以有了这第一步,有了运营经验,未来更多线路“串珠成链”,一定能慢慢铺开。

最后说一句,幸福感来自哪里?不就来自这些实实在在的便利吗。路通人忙,心也近了,有困难能随时回家,有生意能及时谈拢,技术学生就业跑起来,亲朋好友聚会顺畅,省掉的时间和金钱,最终又都化成日子的温度。希望咱们贵州以后能有更多类似的创新便民工程,别小看一条公交,这背后是民生的点滴改变,是现代社会不断升级的速度感。多走一步,身边的世界,就又宽了一些,亮了一些,温暖了一些。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