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翻了下行业数据,华为车BU和广汽丰田的合作确实开始升温。这个合作从技术层面来说,我觉得不只是简单的联手。你看华为的乾崑智驾,估算这两年内,要把自动驾驶硬件和软件绑死在新车里,成本其实不算低——大概每台在1500-2500块钱(样本少,估算),这块钱不是吃张面包就能挣回的。反正我自己用过华为的车载系统,界面虽然不算特别顺滑,但比起冷冰冰的车机多了点人情味。
我记得前几天碰到一个刚换新车的朋友,他说:这个车,可火车站一样的唤醒动作,都得惯。硬要比,有点像打电话时,你要把对方添加到通讯录里,才能顺畅地拨出去。华为推出的鸿蒙座舱,目标是营造手机+车的融合感,屏幕切换和车辆控制更像手机交互——上一秒还在操控空调,下一秒切换到导航界面,振奋人心是振奋,但实际上,惯的培养还得时间。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三款新车,两年内的计划听着挺宏伟,但真的落实起来,能像想象中那么顺利吗?研发的坎没个数,但我觉得最难的,还是供应链的稳定性。以硬派越野为例,它的核心零件——比如车架、底盘、四驱系统——不可能只找一个供应商,合作关系复杂,突发状况太多。福特空调风扇的广告事故,你还记得嘛?供应链的博弈,有时候就是个赌。这个全链路协同看起来很美,但你知道,车企期待零差错也像盯着天上的星那样难。
比起别的品牌,北京车企在硬派越野方面,确实有点硬核。北汽在五界里算数一数二的硬汉,店里修理的那台大改款享界S9,老李师傅说:这车坑挺大,修一次得整两天。他的话让我一瞬间意识到,虽说硬派越野对性能超级讲究,但后续维护其实也挺麻烦。
我一直在想,京牌车能不能真的打进那个百万级高端市场?尤其是像享界这样投入200亿,想做全链路合作的别墅级品牌,是否能短时间内高端化到能跟埃尔法对标?我有点怀疑,这个成本会不会很快就被拉满?畸形的价格还是挺容易压不住的——搞到后来,价格一抬,客户还是会觉得贵。毕竟,硬派不代表越野不要求奢华,这点我觉得很多人搞错了。
说到合作升级,我还在琢磨:这战略共同体模式,真能更懂客户需求吗?还是只是一场大合伙?我觉得,合作的深度比表面协议更重要。有一次朋友开着保时捷,说:我这车,除了我,没人懂我。它的价值,不只是豪华,而是一种被懂的感受。要是未来享界Pro能在用户体验上下点功夫,还不如一车真皮座椅+悬浮中控屏,就能吸引一批真香粉。
(这段先按下不表)
不晓得你有没有注意到,硬派越野车的用户群,其实极度喜欢天马行空的自我表达。有人说,越野车就是随心所欲——技术再牛,也难掩这些玩命车主的情怀。我心里一直有个小疑问:华为的技术,真的能帮硬派越野解放撕裂的心吗?
说到我自己也琢磨着,比如百公里油耗,硬派越野的能耗很大,可能会在12-18升之间(估算,样本少)。如果用一台享界S9每个月跑2000公里,油钱差不多要3000块左右。要是再加上维护费,累积下来,也不是那么划算。但这也没办法,好车本身就是花钱买性能。
和修理工闲聊,他说: 现在车都复杂了,电控一多,出问题都得电脑断码。真是的,这帮车企的秘密武器,有时候反而带来了人祸。我觉得,未来如果能把这个故障诊断像手机一样普通、像微信一样方便,可能还真能吸引一批懒人客户。
说到这我也在想,越野车最重要的还是用心——无论技术多牛,用户体验才是硬核。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像生活:越野车的硬朗外壳下,是对自由的无限渴望?这些细节,才是让人盯着屏幕发呆的理由。
话题到这里,想起那次试驾,门把手突然卡了半天,心想:这车是不是用料实在还不够?就是说,豪华可能压倒一切,但能不能在这些小细节上下点功夫,让人用得更顺心?我觉得,这可能才是小而美的真正突破口。
你觉得呢?下一款硬派越野,能不能在这个细节上打开新局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