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透,城市的早晨像一台刚打着火却还未升温的发动机,轻喘着薄雾。楼下传来朦胧的鸟鸣,我抽出钥匙走向静悄悄的车。五年了,这辆车的轮胎胎纹还堪比新鞋底,一万四千多公里,实际跑起来也就跟本地老鼠游街这么点路。谁说日子过得慢,此刻倒觉得自己的油门也踩得够克制。
我侄子坐在后排,一如既往地沉默且无辜。送他到门口,顺手又发了个微信给小T,让他一起来做保养——毕竟内心那点“仪式感”,需要目击证人作陪。小T回我一句“门还没开”,我知道这又是个起得比我还晚的家伙。没关系,慢性子这毛病,在开车养车这件事上,似乎还挺符合我的节奏。
买车五年,一万四千多公里。大部分人听见都会先笑,然后疑惑:你这是养着当传家宝?售后的小哥倒没绕弯子,看着表上的数字就用那种看待“濒危物种”的神情,“这点公里数,换胎都嫌浪费。”我不接茬,心里其实有自己的算盘。很简单,平时用车不多。不是不舍得用油,也不是怕折旧,纯粹是本地人生存指南写得明白:“没事宅家才是本分。”你说都说得对,可他们有没有经历过,每天开着车转一圈,唯一的远方就是隔壁城区的4S店?
加油站的92号油已涨到6.68元每升。加满200块钱,学会贪点小便宜,湿巾必须多拿两包,这已经成了我人生为数不多的小确幸。到了大L的公寓门口,捎上他兜一圈——三个男人,一辆跑了青春温度的现代,奔赴售后保养间。四十分钟路程,不紧不慢,比上下班地铁漏夜还要安慰。
写到这里,不知有多少同龄人会默默比对自己的用车里程,人车合一,有时开得很远,有时却像摆设。保养单落在桌上,售后规范作业,一通抄写让我这法律合同签惯了的人也头大。看着账单,659元——用的是高端全合成机油、发动机机油滤清器,还要加个“发动机深度换油”。这名字听着像做了个心脏搭桥,我这发动机一年下来也就用来偷偷喘口气,哪里需要这么“深度”。
我同学直摇头,觉得我人傻钱多,“随便找个路边小厂,二三百搞定,怎么还跑4S店交智商税?”确实,这个账算下来,不光每公里成本高,连“安慰自己买得起保养”的优越感都被打了折。我笑笑,没辩解。这年头,图个安心总得有点代价。你说路边店不安全吧,人家也没少修好车。你说4S专业吧,去年油底壳垫圈漏油还不用我提醒。一来一去,倒像是防守反击的关系。
车开得少,保养周期不是“里程先到”,就是“时间先到”。每次开久了没动,就容易点火困难。发动机好像也有自己的脾气:“你不让我转几圈,偶尔想跑趟长途,难免给你点小惊喜。”我不是机械师,却看得清机械和人一样,都讨厌被冷落。车,不怕开多,就怕偶尔想起。如果真攒着不动,那和家里角落吃灰的泡脚桶、家用跑步机又有什么两样?
我的五次保养账单,像流水账一样明晃晃:
- 首保,六百多天才跑一千八,错过了免费时间,还补了100元。
- 后几次的公里间隔基本两千、三千来回跳,价格从528元涨到659元,规律就像让人期待的电影续集:不多不少,刚好让钱包觉得有点肉痛。
“车就是消耗品,不开就是在浪费。”经常听人这么说,听着很对。可自己每次看着左手方向盘,右手点火时,难免自问:我们大多数人是不是只是把“拥有”错当成了“使用”?我们买车,大多都是为了“有必要可以开”,但真正有多少里程,是出于必须?有时候,车主和车之间的关系,比夫妻还冷淡句,至少有时还能“年检”一下。
再说保养这件事,坊间关于4S和路边店的争论,跟南北豆腐脑的战争差不多,“安全”和“经济”二选一。你去4S,图个心安;修车铺,图个实惠。老百姓嘛,精得很。每年想省点钱,但真出了点事又怕吃亏。从因果逻辑上说,谁都希望“用最少的钱得到最稳妥的结果”,而这,本就是难以两全的算计。
既然钱都花了,不如笑着承认自己的“油费焦虑”和“公里数羞耻”。我这跑得慢,确实“保养摊销比奔驰宝马还高”,也算是另类的“高端车主体验”了。如果有个“百公里油耗榜”,我应该能混个末等奖。
想起那句老话,“优雅地老去”。也许对车而言,“优雅地老去”,不是让它蹭破皮补漆,而是让它在城市慢火中多喘两口气。你来我往,缓慢地把故事一路带到下一次打不着火的清晨。
当然,车到山前必有路,保养这事,终究是“各花入各眼”。你们的车跑得多,还是少?花了冤枉钱,还是图个百年好合?我这次账单买的不是公里数,是未来哪天早上,打火一气呵成时那点莫名的心安。换你,你又更看重哪一点?
你说——保养,是图安心,还是图省钱?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