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价30万还要排队,如今却求着中国给地建厂! 日本汽车巨头为何沦落至此?
还记得前几年雷克萨斯那种“爱买不买”的嚣张气焰吗? 一辆车加价三五十万,消费者还得乖乖排队等半年。 如今这个曾经高高在上的品牌,却在2025年宣布投资1000亿日元在上海建厂,年产10万辆新能源车。 这一反差巨大的转变,背后是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全面溃败。
日产品牌2023年在华销量暴跌24%,本田下滑10%,丰田也下降12%。 更惨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日产销量同比暴跌27%,仅卖出12.1万辆。 与2018年巅峰时期的156.4万辆相比,日产在华销量已经腰斩。 三菱汽车更是直接退出中国市场,本田也在大规模裁员。
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日系品牌,为何会落到这步田地?
日系车对电动车的态度一直充满傲慢。 2014年丰田曾发布海报,用充电桩图案嘲讽电动车主,标语写着“不充电才能跑得远”。 丰田章男多次公开贬低电动车,称其是“低级产品”。 这种守旧思维让日系车在新能源浪潮中彻底掉队。
日产虽然早在2010年就推出Leaf聆风电动车,续航仅160公里,售价却高达30万。 这样的产品力在中国市场毫无竞争力。 本田推出的纯电动车X-NV月销量只有几十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日系车封闭的供应链体系。 丰田、本田等车企与供应商之间通过交叉持股形成利益共同体。 丰田持有电装、爱信等供应商超过20%的股份,这些供应商也反过来持有丰田股份。 这种排他性合作模式导致创新技术难以进入日系车的供应链体系。
松下公司的锂电池技术全球领先,却长期被日本车企忽视。 直到特斯拉发现并采用松下电池,才让这款产品大放异彩。 日系车这种固步自封的供应链策略,直接导致其在电池技术上的落后。
质量问题更是日系车的致命伤。 马自达在安全气囊测试中使用倒计时装置手动引爆,而不是依靠碰撞传感器。 丰田、本田、铃木等车企在2023年爆出造假丑闻,涉及车辆超过500万辆。 有的编造假数据,有的篡改安全标准。
这些造假行为源于日系车企的管理体系缺陷。 举报信需要经过七八层审批才能到达高层,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从2014年开始,日系车企推行短周期开发战略,要求快速推出新车型。 工程师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造假来完成任务。
面对中国市场的变化,日系车企开始调整战略。 本田宣布到2035年在中国实现纯电动车销售占比100%,日产计划到2026年推出8款新能源汽车。 这些举措似乎为时已晚。
中国自主品牌已经占据优势。 比亚迪形成了完整的电动化技术矩阵,理想、蔚来等新势力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领先。 2024年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7.6%,而日系品牌仅剩12.1%。
日产的武汉工厂投资百亿,设计年产能30万辆,仅运营三年就将停产。 日产关闭了常州工厂,这是其在华首次关闭乘用车工厂。 这些投资失误加剧了日系车的困境。
雷克萨斯在上海建厂的决定,被业内视为其在中国市场的最后一次努力。 这个曾经加价销售的品牌,如今不得不通过本地化生产来降低成本。 中国消费者是否还会买单,已经是个未知数。
日系车的教训表明,在汽车产业百年大变局中,任何固步自封的行为都将导致失败。 曾经的行业巨头如果无法适应变化,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