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军事圈可真热闹,我刷着国外论坛,差点以为自己走进了相声专场,台上的主角,就是瑞典萨博集团那位“新贵”——一款无人战斗机。怎么说呢,这新贵长得太“亲切”了,那气动布局,那叫一个眼熟,简直就像我们家失散多年的亲戚。这下可好,欧美那边的网友们直接炸了锅,各种“逆向研发”的帽子满天飞,搞得跟抓现行似的。
说起来这事儿也挺有意思的。瑞典国防物资管理局也是下了血本,大手一挥,将近26亿瑞典克朗(换算过来大概2.38亿美元)就这么砸给了萨博,意思很明白:别再搞PPT了,赶紧给我把真家伙弄出来!目标也定得高大上,叫“未来战斗空中系统”,号称2040年前要搞定能跟有人战机打配合的智能无人僚机。甚至还放出狠话,2026年验证机就要上天,2030年就要交货。这效率,这口气,不知道的还以为北欧海盗重出江湖了。
可问题就出在这概念图上。图一放出来,我们国内的军迷都乐了。那感觉就像什么呢?你辛辛苦苦原创了一首歌火遍全网,结果没几天,隔壁老王办堂会,唱了一首跟你旋律一模一样的歌,就是把编曲换成了广场舞风格。萨博这款无人机,就是这么个味儿。
你瞧瞧那设计,经典的无尾飞翼,为了隐身把垂直尾翼直接砍掉,单发大推力发动机配上背负式进气道。嘿,这不就是我们早在93阅兵上就亮过相的制空无人机那一套标准模板吗?从骨架到皮肉,学得那叫一个有模有样,连靠削掉垂尾来压缩雷达反射截面的核心思路都原封不动地搬过去了。
不过,瑞典人显然没想玩高端局,他们走的路线是“致敬经典,但预算有限”。我们的无人机,心脏用的是涡扇10C这种级别的猛货,推力足,底气硬,超音速巡航说走就走。萨博呢,翻了翻家底,打算把JAS39“鹰狮”战斗机上那颗RM12发动机掏出来安上。这操作,就像给一辆跑车装了个家用轿车的发动机,跑是能跑,但想跟人飙车,那纯属想多了。推力小了一圈,直接后果就是载弹量和航程被狠狠砍了一刀,整个一“青春版”或者说“丐版”。
这就暴露了他们真实的战术思路。他们压根就没想跟我们一样,搞那种能独立执行高端空战任务的“刺客”,而是要弄一堆“敢死队”。设计理念里明晃晃写着“可消耗性”,用便宜的传感器和模块化设计,主打一个量大管饱,到时候一窝蜂上去,靠数量优势淹没对手。这套路倒是挺适合那些手头紧、又想有点自保能力的中小国家,在军贸市场上估计能找到不少知音。
当然,把萨博说成是纯粹的模仿者也不公平。这帮瑞典人其实在无人机领域早就泥潭里摸爬滚打好多年了。二十多年前,他们就捣鼓过SHARC隐身验证机,后来又掺和了法国主导的“神经元”无人机项目,隐身设计和气动经验攒了一大堆。就在今年,他们还搞了个人工智能空战测试,一个叫“半人马”的AI系统,直接操控“鹰狮E”跟真人飞官驾驶的“鹰狮D”玩超视距对抗。结果你猜怎么着?AI不仅能自己追踪、规划机动,甚至还会给飞行员提开火建议。这说明在软件和算法上,瑞典人确实有点东西。
可玩航发、玩体系,跟玩算法完全是两个概念。萨博想单凭这点底子就独立搞出能对标我们的无人战机,面前至少横着三座大山。首先,多机协同、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自主作战系统,那整合难度简直是地狱级的,可不是北欧小国自己能“单刷”的副本。其次,兜里没钱是硬伤,萨博一年的总营收,可能还不够我们一个重点航空项目烧的,没有雄厚的资本去反复试错,步子就不敢迈太大。最要命的一点,我们的无人机已经批量列装,在实战化训练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正在飞速迭代优化,而瑞典的项目,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技术验证阶段。
这就好比一个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一个是刚从新兵训练营毕业、理论成绩优秀的新兵蛋子,真要拉到战场上,结果可想而知。中国的军迷们之所以对这次“抄袭风波”如此淡定,也是因为见得多了。如今的我们,早已不是那个需要踮着脚尖仰望别人的时代了。从蚊子大的侦察机到翼展几十米的巨无霸,从亚音速察打一体到超音速空中格斗,甚至连六代机的“忠诚僚机”都已实装上阵。
反观某些欧美厂商,比瑞典人还不地道。前阵子洛马公司那个Vectis无人机,λ翼的全动翼尖设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灵感来源是哪儿,可偏偏在最关键的进气道设计上露了怯,直接导致高机动性打了折扣。至少瑞典人还算老实,承认自己是追赶者。有些PPT造机厂商,连个影子都没有,就硬蹭我们的热度。
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2026年,萨博到底能不能把验证机给飞起来?这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个钱的问题。瑞典把国防预算提到GDP的2.6%,决心不小,可这点钱放到六代机这个吞金巨兽的赛道里,顶多算是买了张入门票。中国的底气,源于完整的工业链条和强大的国家意志。这场刚刚拉开序幕的无人战机竞赛,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不同玩家的结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