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汽车向港交所递交的上市申请,让行业目光聚焦在其亮眼的毛利率上——2024年毛利率已飙升至21.0%,2025年前七个月更是达到21.3%,处于行业高位。
这一数字在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中表现突出,甚至超过了理想汽车的20.3%。
从三年前毛利率仅8.3%,到如今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岚图的快速进化是中国新能源车企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缩影。
曾经齐头并进的“蔚小理”,如今在盈利能力的赛道上已经拉开明显差距。而行业大佬们预言的电车、插混、燃油车4:3:3的市场格局,正在重塑新势力们的竞争态势。
01 盈利分化
2025年,新势力车企的盈利榜单迎来重大洗牌。
一直被视为造车新势力中盈利能力强者的理想汽车,如今在毛利率上已被岚图超越。岚图2025年前七个月毛利率达21.3%,而理想汽车上半年毛利率为20.3%。
岚图在规模上虽未达月销万辆,却在2025年1-7月实现净利润4.34亿元人民币。政府补贴6.42亿元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若经资本化费用及税务调整,摩根士丹利估算其同期净亏损约20亿元人民币。
岚图CEO卢放曾表示,岚图是产品矩阵最全面的高端新能源车企之一,已推出FREE、梦想家、追光、知音四大系列,覆盖轿车、SUV和MPV三大主流细分市场。
产品线的完善使岚图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从而最大化市场收益。
相比之下,赛力斯成为新势力中最赚钱的品牌,上半年净利润达到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其27.62% 的毛利率领跑行业。
曾经与理想齐名的蔚来和小鹏,则在盈利路上遭遇不同挑战。蔚来上半年净亏损扩大至117.45亿元,毛利率仅为9.1%,在新势力中处于末位。
小鹏汽车虽然亏损大幅收窄57%,但16.5% 的毛利率仍落后于行业头部企业。
零跑汽车成为今年半年度的一匹黑马,不仅实现成立十年来的首次半年度盈利,毛利率也提升至14.1%。
从曾经的“蔚小理”到如今的“赛岚理”,新势力阵营的排名更替,折射出车企竞争正从销量规模向盈利质量转变。
02 市场格局重构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从行业预判的“纯电、插混、燃油三分天下”转变为 “四强并立” 的新结构。
当前市场已形成燃油车(51.1%)、纯电车(30.2%)、插混车(13.7%)、增程式电动车(4.9%)并立的局面。这一变化不仅颠覆了传统动力类型的竞争逻辑,更揭示出汽车产业转型期的复杂性。
燃油车展现出意外的市场韧性,仍以51.1%的市占率稳居市场主导地位。这一数据背后,是燃油车通过价格下探与智能化升级实现的结构性韧性。
日产轩逸终端价降至7.58万元,大众途锐跌破40万元,奥迪A5L成为首款搭载华为智驾的燃油车型。这种 “油电同智” 策略使燃油车在10万元以下入门市场和三四线城市仍保持竞争力。
新能源车内部呈现显著分化:插混车以13.7%的市占率成为增长主力,同比增速达55.2%,远超纯电车的34.3%。比亚迪DM-i车型在插混市场占比超80%,秦PLUS DM-i、宋PLUS DM-i月销均破3万辆。
增程式电动车虽仅占4.9% 市占率,却在25-35万元高端市场渗透率达22.3%。理想L7、问界M7凭借“无续航焦虑+智能体验”月销突破3万辆。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表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已从单纯追求速度的“快不快”,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的“好不好”。
03 新势力阵营重组
在新势力企业盈利能力分化的背后,是整个汽车行业竞争逻辑的深刻变革。
市场格局已从过去的“蔚小理”转变为 “BIG 6+1” 的新阵营。这七家新势力主体包括:特斯拉、零跑、鸿蒙智行、小米、小鹏、理想和蔚来集团。
七家新势力在2025年8月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特斯拉2.81%;零跑2.52%;鸿蒙智行2.19%;小米1.79%;小鹏1.71%;蔚来集团1.53%;理想1.40%。
产品定位上,这些新势力形成了明显的价格分层:零跑主攻10万元级别,小鹏占据15万元级别,小米和蔚来卡位25万元级别,特斯拉和理想瞄准30万元级别,鸿蒙智行则主导35万元级别市场。
从渠道网络看,零跑和鸿蒙智行处于第一梯队,零跑已在国内建立942家门店;理想和小鹏次之,门店数量在600-700家之间;小米、特斯拉、蔚来则在300-400家门店。
“BIG 6+1”的形成,反映了新势力车企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不同细分市场的战略布局,也预示着未来竞争将更加多维化和复杂化。
04 技术路径与区域格局
技术路线的博弈已成为决定车企命运的关键因素。
插混车凭借“可油可电”优势破解了补能焦虑。比亚迪DM-i系统通过“以电为主”的架构,使秦PLUS DM-i等车型综合油耗低至1.58L/100km。
10-15万元价格带的 “油电同价” 策略直接冲击燃油车市场。全球TOP10插混品牌中,中国品牌占据7席,技术优势显著。
增程式车以“纯电体验+无补能依赖”锁定高端家庭。理想L7凭借“大空间+家庭场景配置”成为家庭用户首选。
2025年上半年,增程式车用户中“家庭第二辆车”占比仅28%,远低于纯电车的51%,显示其已从“补充选项”转变为主力车型。
区域市场呈现明显的能源偏好对立。北方市场燃油车仍占主导(市占率62.3%),插混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至18.5%。
南方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达53.7%,纯电车占比32.1%,充电设施覆盖率超80% 的广东、江浙等地,特斯拉Model Y、蔚来ET5销量稳居前列。
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表现出色。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透露,2025年1-8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份额达68%,其中插电混动车型份额高达75.7%。
05 未来竞争态势
展望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将更加多维度、全方位。
欧阳明高院士认为,目前中国还是电动汽车时代,也是新能源汽车的初级1.0阶段,2.0时代是整车智能化,3.0时代是新能源智能化。
未来三年,中国汽车行业将呈现多种发展模式并存格局。
智能化将成为下一个竞争焦点。随着今年春节后超过二十多家车企宣布接入大模型,AI正成为定义产品的重要力量。
华为的鸿蒙智行、小鹏的MONA M03等性价比车型,正在将智能驾驶从高端专属变为“全民智驾”。
海外市场则是另一个增长极。岚图也在加速出海步伐,持续拓展欧洲、中东、中亚等海外市场,致力于成为最快实现从本土走向海外的央国企高端新能源品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指出,未来20年汽车产业将“以电为主,智驱未来”。我国虽已建立起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但在智能化自主体系构建等方面仍需要突破发展瓶颈。
政策引导正在发挥作用。2025年5月,中汽协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提出四点建议,呼吁行业理性竞争。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当天就表示支持,直指无序“价格战”是典型的“内卷式”竞争。
行业分化已经开始,盈利能力强的新势力正在获得市场青睐。随着岚图、极氪等一批“后发先至”的品牌加速资本化进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
可以肯定的是,年销量过百万辆的门槛就在不远处,而盈利能力和全球布局将决定谁能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
电、混、油并存的多元技术路线,将使得市场竞争更加复杂,而能够在这一格局中精准定位的新势力,才有望成为最后的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