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对撞视频一出,部分网友仅凭卡车受损画面便断言“不敢买”乘龙产品,这连锁反应赤裸裸地暴露了公众对汽车安全测试的片面理解。在技术信息泛滥、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的当下,消费者极易被视觉化营销牵引判断——我们究竟该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穿透车企精心设计的“安全神话”,识别真实风险与营销噱头的边界?
近日,理想汽车发布其首款纯电SUV理想i8,并同步放出一段与重卡对撞的视频,瞬间引爆舆论。视频中,理想i8在100公里/小时的正面对撞后,宣称A柱、B柱、C柱、门梁均无变形,9个气囊全部打开,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双闪灯点亮,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出,一副“毫发无损”的姿态。反观被撞的乘龙卡车,却显得“惨不忍睹”:四个车轮弹起,驾驶室向前倾斜,几乎压在理想i8的前车窗上,驾驶室与后货箱发生明显分离。这一幕让无数网友惊呼“理想真硬核”,也让乘龙卡车无辜“躺枪”,被质疑产品质量,甚至有网友直言“不敢买了”。
然而,事情远没有“眼见为实”那么简单。乘龙卡车迅速反击,其官方抖音账号直言“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并质疑“不知道背后导演想啥,实际碰撞你觉得会怎样?”、“对撞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虚假宣传不能信”。随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龙卡车所属公司)发布声明,指出理想汽车使用特定场景测试,与实际运营存在严重差异,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和场景环境,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和非常规测试场景,发布与公众认知偏差较大的视频,不仅贬低其品牌形象,还容易对广大车主造成误导,形成安全隐患。
理想汽车方面则回应称,此次“超级实验”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汽研测试认证,试验场地、设备及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理想汽车未作任何指定。理想i8共经历两次撞击,第一次与约8吨卡车正面对撞产生超过100吨载荷的瞬态撞击力,第二次约8吨卡车侧撞产生超过80吨载荷的瞬态撞击力。中国汽研证券部工作人员也回应称,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不会因客户而刻意调节参数。这场“罗生门”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汽车安全测试的复杂性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巨大鸿沟。
为什么一场看似直观的碰撞测试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这背后隐藏着消费者面对视觉冲击力强信息时的认知盲区和心理弱点。
首先是**“直观偏误”**。人们倾向于相信眼见为实的画面,而忽略其背后的复杂技术原理和测试条件。卡车驾驶室严重变形,在普通消费者眼中就是“不安全”的直接证据,却很少有人会深入思考商用车与乘用车在安全设计理念上的根本差异。商用车,如重卡,其驾驶室通常采用“溃缩吸能”设计,在极端碰撞时,驾驶室与车架分离,甚至向前倾斜或溃缩,是为了吸收巨大的碰撞能量,并为驾驶员保留生存空间。这是一种符合其特定工况的安全策略,而非质量问题。而乘用车则更侧重乘员舱的完整性和车身吸能区的协同作用,以保护车内乘员。
其次是**“从众心理”与“信息茧房”**。社交媒体上快速传播的观点容易形成集体认同,加剧片面信息的传播,让消费者难以跳出既定认知框架。一旦某个观点形成声浪,即便其缺乏科学依据,也可能迅速被大众接受并传播。
此外,汽车碰撞测试本身也存在局限性与潜在的误读。当前的碰撞测试,无论是企业自测还是第三方机构如中保研(C-IASI)、C-NCAP的测试,都只能模拟特定场景。测试速度、碰撞角度、障碍物类型等参数都是预设的,它们无法完全复刻现实世界中无限复杂、随机性极强的交通事故。过度强调某一极端测试结果,而忽视其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极易造成误导。例如,理想i8的对撞测试是双车100公里/小时的相对速度,这远高于多数第三方机构的测试速度(如60公里/小时),且卡车作为碰撞对象,其结构特性与乘用车截然不同。将这种特定条件下的“胜利”无限放大,无疑是在制造一种“安全神话”。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帮助消费者建立起辨别真伪、理解测试本质的“安全素养”?除了呼吁建立权威信息渠道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外,作为消费者,我们还能主动采取以下具体行动:
培养“批判性思维”:不要被单一的视觉信息或营销口号所迷惑。在看到这类测试视频时,应主动思考“测试条件是什么?”、“测试对象有何特性?”、“这与真实事故场景有多大差异?”。
主动获取权威、专业的第三方报告:如中保研、C-NCAP、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等机构的详细测试数据和解读。了解不同测试项目的具体意义,例如“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车内乘员安全指数”等,这些数据远比视觉冲击力强的视频更能反映车辆的综合安全性能。
关注不同车型在真实事故中的表现:而非仅仅依赖实验室数据。通过新闻报道、车主论坛等渠道了解车辆在实际碰撞事故中的乘员保护、车身结构完整性等情况,将实验室数据与真实世界表现相结合进行评估。
学会甄别销售话术:例如“关门声越响,车身越坚固”或“铁皮能按动就不安全”等误区。这些往往是车企为迎合消费者直观感受而设计的“声音工程”或对车身力学的误解。真正的安全取决于车身骨架的高强度钢应用、合理溃缩空间布局以及安全气囊等系统的高效协同。
在购车时,要求销售展示白车身剖面图或模型:了解高强度钢在乘员舱A/B/C柱、门槛梁等关键部位的应用比例和位置,而非仅仅关注车身覆盖件的硬度。
警惕“全G陷阱”:车企可能重点宣传车内安全的高评级,却忽视维修经济性等其他重要指标。维修经济性差的车型,在发生低速碰撞时可能导致高昂的维修费用,增加后期用车成本。
不要盲目相信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高昂的广告费用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当一款车被过度营销时,其性价比可能已被稀释。同时,要考察品牌的历史和技术积累,警惕跨行业“速成”的“神话”。
理想撞卡车事件,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技术传播中的消费者教育缺失。当我们被“安全神话”牵着鼻子走时,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对“安全”的理解是否足够全面和理性。真正的安全,从来都不是营销口号,而是科学与素养的结晶。它需要车企、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更透明、更安全的汽车消费环境。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愚蠢的消费者才是最大的风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