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尚未察觉小米汽车如今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劲。
就拿上周的销售数据来看,其以0.35万辆的销量成绩,在新势力品牌中位列第四,这样的表现已然相当突出。
然而深入分析会发现,更令人瞩目的是小米在纯电动领域的表现——它已跻身新势力品牌榜首。
更为关键的是,在纯电动领域做到行业第一,其难度与研发增程式车型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何小米能够打造出优秀的纯电动轿跑,而其他车企却难以做到呢?
有业内人士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细想之下似乎确实如此。
为何会这样说呢?
第一点在于,小米对待造车的态度极为认真。
无需与其他品牌比较,仅对比小米自身在手机和电脑领域的投入,便能清晰看出差异。
若说小米认真做电脑,恐怕有些牵强——其高管们多次被拍到使用苹果笔记本,这早已不是秘密。
再说小米在手机领域的投入,虽然确实较为用心,但就在近期,红米高管王腾在外出时,还被拍到使用iPhone。
暂且不论产品本身的优劣,当企业自身的核心团队都从心底不认可自家产品时,这样的产品又能好到哪里去?
但小米SU7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上至企业高管,下到普通员工,无一不对这款车型感到自豪,并且真真切切地选择提车使用。
这才是真正的用心投入,才是发自内心的认可。抱着这样的态度打造的车型,品质又怎会差?
换言之,雷军曾说造车要赌上后半生的荣誉,他确实践行了这一承诺。
小米SU7不仅各项参数表现出色,实际体验也十分扎实。
许多人原本等着看车辆拆解后“偷工减料”的笑话,最终却未能如愿。
反观其他厂商,在轿跑领域几乎没有能与之抗衡的产品。它们真的理解轿跑的本质吗?多数不过是为了跟风热点、制造噱头而已。
最近的碰撞事件就是例证:原本有人想借此抹黑小米SU7,却反而让大众看到了这款车的强劲实力。
第二个原因在于,小米SU7是真正意义上的轿跑。
这看似是一句废话,但看看其他所谓的“轿跑”就会明白,这个评价实则切中要害。
说白了,既然号称跑车,首先要具备出色的性能,至少要在圈速榜上占据一席之地,再谈其他优势。
但有些所谓的轿跑,真的配得上这个称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打个比方,它们就像是纯电动领域的众泰——众泰靠模仿保时捷外观立足,而这些车型仅仅是名字里有“轿跑”二字罢了。
以蔚来ET5和小鹏P7为例,先不说挑战圈速记录,它们甚至连超越“马路三大妈”(指行驶缓慢的车辆)都成问题。
因此,纵观市场上众多的轿跑车型,真正符合轿跑定义的寥寥无几。
除了小米SU7,也就极氪001能达到这一标准。
市场反馈向来真实,查看销量榜单便会发现,纯电动轿跑领域销量领先的,正是这两款车型。
但令人费解的是,明明只要将轿跑的本质做好就能稳占市场,为何其他车企却做不到呢?
究其根本,是这些车企对自身的定位存在偏差,它们如同“电动众泰”,以为贴上“轿跑”的标签就万事大吉,并未在核心技术上深耕。
但事实证明,消费者并非不明事理,一款车是否真正符合轿跑标准,大家心中自有判断。
第三个原因是,小米SU7不仅是一辆轿跑,还充分考虑了家用需求。
有人将小米SU7称为“轿跑界的哈弗H6”,这一比喻十分贴切。
说白了,如果按照保时捷、奥迪的思路打造轿跑,最终只会面临失败。
原因何在?因为这些品牌本质上是在打造百万级豪车,只需堆砌性能即可,完全无需考虑家用场景。
也正因如此,从实际体验来看,这些豪车并不适合日常家用。
例如围棋世界冠军柯洁提了保时捷后就曾直言,车辆后排空间狭小,驾驶时座椅颠簸感强烈,乘坐体验并不舒适。
但作为百万豪车,其品牌溢价带来的面子效应,让消费者愿意忍受这些缺点。
然而,在20 - 30万的纯电动轿跑市场,若让消费者忍受这些不足,显然是不现实的。
这个价位的消费者其实是最难满足的——他们既追求极致性能,又要求大空间、长续航,同时还希望价格亲民。
而小米SU7做到了:它拥有对标保时捷的性能,车身长度达到5米,空间表现优异,这就与同级别车型拉开了差距。
尽管雷军多次提到,作为轿跑,小米SU7的后排空间仍有提升空间,但实际上它已是同级别中表现最佳的。
那么,同级别中表现稍逊的车型是什么样的呢?
以小鹏P7i为例,其车身长度为4888毫米,续航里程550公里,百公里加速6.4秒。
单看这些参数,就让人难以提起兴趣。
作为一款轿跑,它既没有轿车的舒适驾乘体验,也缺乏跑车的驾驶激情,续航里程还十分有限,这样的产品实在难以立足。
总体而言,小米能够打造出优秀的轿跑,得益于其在研发上的深度投入。也正因如此,小米敢于将自家LOGO印在SU7上,这本身就彰显了品牌的底气。
如果说小米的技术并非行业顶尖,那么它至少具备小鹏级别的技术实力,同时又像理想一样深入研究消费者需求,这样的品牌想不成功都难。
更关键的是,小米本身资金实力雄厚,又具备孤注一掷造车的魄力。倘若连这样的品牌都无法打造出一款优秀的轿跑,那其他车企恐怕更难以在这一领域立足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