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身边的电动车,尤其是纯电车,最近似乎不像前两年那么“遍地开花”了?我们不妨来一起看看2023年1-9月的纯电车销量数据,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先说市场整体的表现。前几年,纯电车的感觉很热闹——新品牌不断冒出来,车型也多种多样,广告铺天盖地。但今年,我们明显感受到纯电市场开始冷静下来。无论是街上跑的车还是朋友圈晒的购车动态,好像都没有过去那么频繁了。这一点,销量榜单也给了我们数据支持。头部阵营依然强势,星愿、Model Y和五菱宏光MINIEV这三款车合起来达到了90万辆的销售成绩,占了市场的半壁江山。销售冠军星愿迈入34万辆,直接甩开了后面几位,数据一骑绝尘。但其他车型,就没那么辉煌了。曾经的“明星”蔚来ES6今年才卖了3.5万辆,随着小鹏G9、理想MEGA等的表现也不如预期,这些都让人有点唏嘘。
这波头部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其实背后藏着很多细节可以挖掘。我们以小米SU7为例,这款车刚推出就以22万辆的亮眼数据冲到了第五。可见这个市场虽然竞争愈发激烈,但新的品牌、新的理念依然能够快速占领用户心智。如果说星愿、Model Y,以及五菱宏光MINIEV已经成了许多人的“安全牌”的选择,那小米的成功就是对于产品力突破和定价策略的“硬实力”佐证。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长尾区间的销量情况。榜单后段,超过80款车型的销量不足1万辆,这样的现实的确“扎心”。这里面隐含不少故事,比如宝马iX1和奥迪Q4 e-tron这些豪华品牌,似乎没能从传统燃油车的辉煌中成功转换到电动领域。而一些主打微型车的牌子,比如欧拉好猫、小蚂蚁,就宛如正在减缓呼吸的旧浪潮,大不如从前。甚至还有一部分模糊定位的车型,如腾势N7、创维EV6,让人搞不清楚到底主打了什么市场。
纯电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并没有那么简单地用“冷清”来形容。它更像是一个成熟过程。早几年,这个行业热闹是因为“草莽生长”,头部车企和新兴品牌扎堆涌现。但现在呢?消费者心里比以前更有数了。原来买大品牌、入门款的购车者开始升级需求,关注续航、服务和品质;而原本试图”跟风看戏”的车企,也在不断被市场教育,逐渐冷却退场。
可以说,这是一个分化,也是新的格局的形成。我们离“电动车的春天”似乎越来越近了,但这个市场,显然只会欢迎有真正竞争力的玩家。有些人走进,会有另外一些人退出。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来说,其实不变的是,我们依旧可以去享受到更多好产品,或者,至少有了淘金的机会。
我想,如果你最近恰好有购买纯电车的计划,这份销量榜单或许能带给你一些参考。那些销量高,坐拥头部位置的车企,基本都已经参与了多轮市场厮杀,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确实也相较于其他品牌更加成熟。但竞争让这些领先者在改款节奏和配置提升上也更加焦灼——谁能说明年就一定依然是这些品牌领跑?相应地,对于处于新兴阵营的品牌,像零跑、iCAR这些,冒头迅速;或者传统车企,比如红旗E-QM5等,也开始摸到了一些门道。这些车型可能会更有代表性——它们作为市场新生的活力或是跨界的尝试方向,或许为消费者带来新鲜体验是有可能的。
我个人觉得,关于纯电市场的未来,还有一个大问题:可能更需要我们参与讨论——市场到底会不会变成“流量型竞争”,也就是,少量的明星车型吸走了关注度和资源,而“其他车型”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长尾区间的惨烈,是新产品没有创新力、还是行业格平特征太明显?会不会导致将来的“电动车”市场也走向一场追逐爆款的军备竞赛?
怎么说呢,虽然头部效应的显现是对市场成熟的信号,但我们得明白的是,好的市场不是让拥有资源的人永远占据优势才是好的市场。我们的选择面应该是多样的,不论是豪华型、经济型还是个性化产品,它们都能符合不同人的需求,给大家更多可能性。这才是成熟的真意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