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正上演一出荒诞剧:一辆重卡在碰撞测试中“四脚朝天”,驾驶室几近解体,视频瞬间引爆舆论。这并非交通事故,而是理想汽车发布会上,其纯电SUV理想i8的“安全秀”。然而,作为“移动式壁障物”的东风柳汽乘龙卡车,其“惨烈”形象让这家传统车企怒吼“被摆了一道”,一场关于商业伦理与行业秩序的深思就此拉开帷幕。
事件的导火索是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在发布i8时,播放了一段与重卡连环撞击的测试视频,意在彰显i8的卓越被动安全。视频中,乘龙重卡“变形”之剧烈,加之未打码的车标,迅速将其推向舆论风暴的中心。面对突如其来的品牌声誉危机,乘龙卡车迅速反击,指责理想“虚假宣传”,并发布声明,控诉其侵权、误导公众,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四天后,理想汽车与第三方机构中国汽研相继回应,坚称测试仅为验证i8安全性能,无意评价其他品牌,并辩称对乘龙的卷入“实属无心之举”。
这绝非一起简单的品牌纠纷,它撕开了汽车产业转型期,传统制造业在面对新势力激进营销策略时,如何坚守技术底线与商业伦理的困境。乘龙卡车那句“被摆了一道”的控诉,不仅是品牌声誉受损的愤怒,更深层地折射出传统汽车巨头对新势力无序竞争、技术标准模糊化以及行业话语权流失的集体焦虑。这不仅仅是乘龙卡车的个体遭遇,更是整个传统汽车工业在新能源浪潮中,面对新势力打破常规的营销攻势,如何重塑其在技术权威、商业伦理和消费者信任方面领导地位的严峻挑战。
新势力车企为抢占市场份额,往往不惜采取突破传统边界的激进营销手段。理想汽车此次所谓的“无心之举”,即便其本意并非贬低,却客观上利用了乘龙卡车的形象,制造了负面联想。这种未经事先沟通、可能损害他方品牌形象的行为,无疑触碰了传统商业伦理的红线。根据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的规定,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2025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明确表示,将加强对智能驾驶等领域虚假宣传的整治力度,这并非空穴来风。传统车企长期以来遵循严谨的市场推广规范,面对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营销手法,往往感到被冒犯和不适,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竞争的非理性。事实上,不仅是传统车企,连蔚来等部分新势力也曾因网络谣言和“黑公关”问题,被迫启用法务部进行维权,这恰恰表明,无序竞争已成为行业普遍痛点,并对消费者信任度造成了实实在在的负面影响。市场调研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部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宣传内容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在续航、充电效率和智能驾驶功能方面,虚假宣传导致用户普遍存在“里程焦虑”和“技术幻觉”。
更令人担忧的是,汽车安全测试标准的模糊化问题正浮出水面。理想汽车的碰撞测试并非公开的行业标准测试,而是其“自定义碰撞条件”和“非常规测试场景”下的产物。尽管中国汽研声明其为“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但这种“定制化”测试极易混淆公众对汽车安全测试标准的认知。传统车企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是基于严格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验证的,非标准测试结果若被误读为普遍性结论,将直接挑战既有的技术权威和标准体系,甚至可能严重误导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的判断。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曾多次强调,非标准测试结果不能直接等同于或替代国家及行业标准测试的公信力,这正是为了避免市场出现标准混淆。有专家尖锐指出,类似“高空坠落”、“炮击测试”等极端演示虽能吸引眼球,但若牵连第三方品牌或脱离实际应用场景,将严重损害行业公信力。此次事件也极有可能推动碰撞测试标准的更新,要求明确标注车辆状态、速度定义等关键参数,以杜绝误导性宣传。
最深层次的挑战,无疑是行业话语权的争夺。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的裹挟下,新势力车企凭借其营销创新和资本运作,迅速崛起并掌握了部分市场和舆论话语权。传统车企虽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制造经验,但在面对新颖的营销攻势时,往往显得反应迟缓、应对乏力。乘龙卡车从被动质疑到主动维权,正是传统企业试图维护自身话语权和行业规范的缩影。如果任由非标准化营销和模糊化测试大行其道,传统制造业在技术定义、安全标准制定以及消费者认知引导方面的话语权将被进一步削弱,最终影响其在产业转型中的领导地位。例如,部分传统车企在数字化营销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其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品牌声量远不及新势力,这直接影响了其市场占有率和品牌认知。
面对新势力的激进营销,传统巨头绝不能止步于法律维权。更积极、更具前瞻性的策略必须是多维度、系统性的:
主动拥抱数字化营销,重塑品牌叙事。 传统车企必须放下身段,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自身的技术实力与品牌故事,提升品牌年轻化形象。例如,一些头部传统车企已开始通过高管直播(如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亲自直播展示NOA技术)、短视频平台展示智能制造过程、以及深度运营车主社群等方式,有效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这不仅是营销手段的革新,更是品牌与用户连接方式的重构。
加强行业自律与标准建设,捍卫技术权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应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制定更透明、更具公信力的碰撞测试标准和宣传规范,确保市场公平竞争。这包括明确非标准测试的适用范围和披露要求,并可积极借鉴国际先进标准,提升中国汽车安全评价体系的国际公信力。只有用权威数据和事实说话,才能有效反击市场乱象,重建消费者信任。
深化技术创新与融合发展,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传统车企应将自身在机械工程、制造工艺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深厚优势,与新能源、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不可复制的差异化竞争力。例如,德国车企在数字化转型中,将传统制造工艺与智能工厂、大数据分析相结合,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同时,它们也积极通过与中国科技公司(如华为)合作,补齐智能化短板,实现“德国心”与“中国脑”的融合。这种“守正出奇”的策略,才是传统巨头在变革浪潮中重塑技术权威、坚守商业伦理,并最终赢得消费者更深层次信任的根本之道。
市场竞争的“内卷”不应以牺牲商业伦理和行业秩序为代价。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新旧势力在公平、透明、规范的框架下,共同推动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而非在模糊的边界中互相消耗。真正的强者,是在坚守原则中引领变革,而非在无序竞争中寻求一时之利。毕竟,当所有人都开始“摆一道”时,整个行业最终都将被摆上道德的审判台,而消费者,才是最终的受害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