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到的行业消息让我真是感觉新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
刚跟同行聊起这个,朋友说:你看外资的布局多快呀,国产还在磨蹭。我点点头,但心想,还是得从实际做事的角度分析。
去年我还在调研供应链,差不多估算,国产车的零部件自主率比以前高了20%,大厂的研发投入也增加了大约30%。你让我用最直观的比喻,这不就像厨师正版食材用得越来越纯,但调味得自己掌握,还是跟大牌厨师比,他的菜调料少但技巧强多了。
比如这次追觅机器人跨界做车,说要做速度最快的车。你想想,帕金斯超跑公司,做大车引擎,操作工艺都得追求极致,而追觅的合作厂址还在柏林附近。听起来有点像,一边准备做甜品,一边还偷偷练快闪跳绳,技术上有些跳跃,感觉像个创业公司试图冲击豪车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旁边桌上那本旧相册:照片里,是以前那个酷爱改装车的朋友,他手里拿着扳手,跟我说:这次新车最大亮点,是采用了2000兆帕航天级钢材,听说比普通钢高出一截,硬度够用。我心想,钢铁强度提升就像拼豆开始用上双色拼,拼出来的效果更说不定。
但这也让我觉得——大规模量产,难免像做菜一样,配料和工艺得调配好。追觅菲的航天钢用得好,成本估算可能比普通钢贵30%(这段先按下不表),或者说,可能还更贵一些,得看他们供货是否稳定,毕竟航天级别的钢材,供应链的博弈就像买菜,谁供得多、比价对谁有利。
说起供应链,我还在想:这次雷克萨斯搞的Glam LX,粉色皮革内饰,氛围灯和美妆收纳,像是专门给某个公主定制,甚至后备厢变衣帽间。你是不是会觉得,虽然车是实用代步工具,但很多设计其实是在情感制造。有人买车,不光光看动力,还看场景。
我怎么得出这些感觉?大厂在设计上越来越精细,软装也是软实力——就像衣服,不只是看款式,还要配色、质感。想象中,你开这车带着粉色皮革,整个气场就不同,像个爱玩的少女。而偏偏,动力配置还挺强,搭载3.5T V6混动,最大功率341千瓦,下去跑个环岛,感觉整车都要划过水面一样。
我还在想:像雷克萨斯的粉色外再加7座布局,能不能吸引一批年轻家庭?会不会有人买回来只是装装样子,去国贸逛逛?毕竟这车的功能性其实不低,油耗、续航都经过设计考虑。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要不要说说另一个——奔驰的GLC EV。它的外观设计很个性生活,被调侃像风扇,我心里暗笑。真就像老爸买个新手机,觉得设计浮夸,但又忍不住想试试,毕竟,谁不想多点新鲜感?
这款车续航650公里,搭载800V高压平台,心中一阵惊叹:充电快得像快递员跑腿,从0到80%大概20分钟左右,粗算一下,百公里电费,按电价0.5元/度,纯电模式差不多3块钱,和我开油车差不多吧。
我疑问:这80万的市场,谁真会每年换一台?还是真想玩个性。对比国产,目前还没有类似可以大范围普及的标配电动车,而这个高端,对我这个吃瓜群众而言,也像是奢侈品一样的存在。
说到国产,那最后的别克世家PHEV,听名字像是家族传承,但其实就是给中大型MPV加了点新能源血统。看到它的封闭前脸和悬浮车顶,我心里顿时浮现出:这车会不会成为家庭聚会的移动屋,带一家三代出去兜风。
这中间我还在想,换成MPV,动力算不算多余?其实不然,插混车型,平时城市用省油,出远门还能混合动力应付各种复杂路况,也算个平衡术。价格我预估可能得在30万起步,但实际操作的成本,会不会让人望而却步?这个还得看市场接受度。
国内外的新车都在表演各自的秀,而我竟然发现,除了设计、动力,最触动我心的竟还是那些微小的细节——比如隐藏式门把手,像是在玩藏猫猫。
可有时候我会想:这些炫酷的设计是不是也带点装饰性?看着车内的收纳槽,我总觉得这是不是某个设计师偷偷在告诉我们:生活就藏在这些细节里。——但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我过于敏感。
我还没细想过的一个点:是不是未来的汽车,还是会变得像家,不那么依赖炫技而更重视细腻生活?比如那辆粉色车,能不能真把一辆车变成少女的秘密箱?说到这里,忽然想到一个邻居说:接送孩子,车的空间够用就行。——普通的要求,也许是最实在的需求。
未来汽车是不是走向了一个个性化的极端——又或者,还是会逐步回归实用的核心?这问题,总让我有点糊涂。今天的车子,虽然都在炫,但其实它们都是在人群里,找到自己能落脚的那一角。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但我更 concern 的其实是:在这样高速变动的局面下,到底普通人需要的真心实意的车,还能不能找到?这个我还在思考中。
——或许我们都在等一辆车,载着我们的期待,也背负着那些微小的,藏在细节里的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