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冰箱彩电大沙发”洗脑后,我们忘了开车首先是为了活下来

讲真,最近看到个新闻,说是一个新手司机,因为座椅没调对,一脚急刹车,膝盖直接给方向盘干碎了,安全气囊爆出来的时候,肋骨也跟着凑热闹,咔嚓。

典中典。

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我都感觉特别魔幻。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一个连手机充电口都要吵翻天,车机里塞进一整个应用商店,甚至能在车里唱K的时代。但最基础的,那个决定你能不能在关键时刻把刹车踩到底的座椅,却被无数人当成了可移动沙发。

被“冰箱彩电大沙发”洗脑后,我们忘了开车首先是为了活下来-有驾

不装了,摊牌了,绝大多数人调座椅的逻辑,约等于没有逻辑。

核心就一个字:爽。

怎么瘫着舒服怎么来,怎么能跷二郎腿怎么来,怎么能单手扶方向盘显得自己像《头文字D》里的藤原拓海怎么来。他们不是在开车,他们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主题是“我与我的移动客厅”。

车企们在这件事上,其实也是帮凶。

你看现在的新能源车,一个个都在比谁家屏幕大,谁家冰箱冷,谁家座椅能按摩。它们拼了命地告诉你,车是一个“第三空间”,是一个移动的家。它们用零重力座椅、女王副驾这些花里胡哨的名词,不断地引诱你“躺平”,让你忘记这玩意儿首先是个交通工具,一个能在120公里时速下把你从A点送到B点的铁皮罐头。

被“冰箱彩电大沙发”洗脑后,我们忘了开车首先是为了活下来-有驾

这种营销思路,本质上就是一种“掀桌子式竞争”。

被“冰箱彩电大沙发”洗脑后,我们忘了开车首先是为了活下来-有驾

以前大家比三大件,比操控,比安全,那是一场规则明确的考试。现在呢?现在是玄学。是“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胜利。当一个车企发现自己在发动机、变速箱上卷不过别人的时候,最好的手段是什么?是直接把餐厅爆了,然后说我们来比谁家厨子会讲笑话。

乐道把价格打到21万,说自己有冰箱彩电大沙发,蔚来的用户一听就悟了。小米SU7冲出来,直接重新定义了什么叫配置拉满。它们在干嘛?它们在告诉你,那些传统的、关乎驾驶本质的东西,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体验,是情绪价值。

而一个正确的、甚至有点别扭的驾驶坐姿,恰恰是反“体验”、反“情绪”的。

它不舒服,不放松,甚至有点战斗的意味。这跟车企们给你营造的“松弛感”幻梦,是完全对立的。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开过不少车,从破夏利到特斯拉。我发现一个特别诡异的现象。

越是强调科技、强调自动驾驶的品牌,它的用户在物理驾驶这件事上,可能就越随意。

比如特斯拉,很多人买了它,就默认自己进入了“人车合一”的修仙境界。座椅怎么调?无所谓,反正有AutoPilot。刹车距离长了8米?怕什么,反正有动能回收和主动刹车。

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品牌玄学”。

会买特斯拉的人,你跟他聊座椅前后5厘米的差距,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的智商和信仰。他买的不是一个交通工具,他买的是一个“未来”的入场券,一张通往马斯克火星殖民地的船票。你现在跟他计较地球上的驾驶姿态,格局是不是太小了?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就像果粉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手机信号不好一样。

真正的自动驾驶,核心不在于激光雷达或者算法,核心在北京早高峰的胡同里,在于突然从绿化带里窜出来的外卖小哥,在于永远不看后视镜就变道的老司机,以及神出鬼没的“老头乐”。

只要老头乐的大爷躺得快,你座椅调得再标准,责任也直接就定给对方了。是不是听起来很混蛋?但现实就是这么混蛋。

所以你看,我们天天讨论那些高大上的技术,最后发现,决定我们安全上限的,往往是这些最不讲理、最民粹的现实场景。你把座椅调得再标准,练就一身“人车合一”的绝技,结果被一个逆行的电瓶车干翻了,你找谁说理去?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道理就是这个道理。

那我们是不是就不用调座椅了?

诶,这又是另一个极端了。

正确的姿势,就像给你的角色穿上了一身新手装备。它可能不华丽,甚至有点丑,但它实实在在地加了防御和敏捷。

头顶留一拳,膝盖微弯曲,手肘别伸直。

这套口诀,听起来像驾校教练的碎碎念,但它其实是一套经过千锤百炼的“武功心法”。

头顶的空间,是让你在车辆翻滚时,脖子不会被第一时间折断的“缓冲区”。

被“冰箱彩电大沙发”洗脑后,我们忘了开车首先是为了活下来-有驾

膝盖的弯曲,是让你能用上大腿肌肉,在千钧一发之际把刹车踏板踩穿的“发力点”。我跟你讲,人的本能反应是蹬腿,不是踮脚尖。座椅太远,你就是在用脚尖和死神掰手腕。就问你怕不怕?

被“冰箱彩电大沙发”洗脑后,我们忘了开车首先是为了活下来-有驾

手臂的弯曲,是让你能以最快速度打出最大转向角度的“控制杆”。你以为那些赛车手为啥都坐得那么直、那么憋屈?因为他们知道,在失控的边缘,方向盘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必须得攥紧了。

这根本不是舒不舒服的问题。

这是在为那万分之一的可能,做出的最严肃的准备。

你把座椅调成一个躺椅,就等于亲手废掉了自己90%的武功。你以为你在享受,实际上你是在“自爆”。等到事故发生的那0.1秒,车里的所有设计,安全带、气囊、溃缩吸能区,都会因为你的这个“舒服姿势”,变成联合绞杀你的凶器。

何必呢?就为了那点所谓的“自由”?

你那是自由吗?你那是拿自己的命在整活。

真的,听我一句劝。

每次上车,花30秒,把你的“王座”调整好。

点火、安全带、后视镜。

完成这个小小的仪式。

这30秒,可能不会让你开车更爽,但它可能会在某个你完全没预料到的瞬间,把你从ICU的名单上划掉。

因为在掀桌子成风的汽车市场里,在神仙打架的智能竞赛中,最后能保护你的,既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品牌光环,也不是那些八字没一撇的自动驾驶。

能保护你的,只有你自己的肌肉记忆,和那个被调到正确位置的,平平无奇的驾驶位。

它能让你活下来。

但能活,就是能活。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