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若独立上市,能否超越赛力斯的市值神话?

小米汽车要是单飞上市,真能干翻年涨24倍的赛力斯?这事儿得掰扯清楚!

"0年10月7块买的赛力斯,现在每股171块,账户里躺着2800亿市值!"最近新能源车主群里总有人晒这组数据。确实,从濒临退市的边缘车企到华为智选车模式下的黑马,赛力斯这四年走得比过山车还刺激。但把时钟拨到2025年,当雷军带着小米SU7杀入战场,这场新势力对决的剧本恐怕要重新写了。

看看赛力斯的成绩单:2020年全年销量才7500辆,去年直接飙到10万辆,今年前九个月问界M9大定突破14万台。更夸张的是股价曲线,从7元到171元的跨越,相当于每个月涨近3块钱。市值2800亿什么概念?比广汽集团还高出300多亿,要知道后者可是有着几十年合资品牌底蕴的老牌车企。华为技术加持下的鸿蒙座舱、激光雷达这些硬货,确实让赛力斯在智能化赛道抢占了先机。

小米汽车若独立上市,能否超越赛力斯的市值神话?-有驾

不过小米这边也不是吃素的。别看SU7今年3月才上市,首月订单就破了8万台,交付周期排到半年以后。雷军放话要在2024年卖出10万辆,这目标放在新势力里算得上激进。更关键的是小米的用户基础——全球5亿活跃设备意味着潜在客户池比多数车企都大。手机圈那套"硬件微利+软件盈利"的玩法,换成汽车会不会成为降维打击?

咱们拆开看看两家的底牌。赛力斯现在手里攥着华为三电系统、超充网络这些顶级资源,问界系列平均售价超过40万,直接杀进BBA的传统地盘。但问题是过度依赖单一合作伙伴的风险始终存在,就像当年某手机品牌绑定了某个操作系统,结果大家都懂。反观小米走的是全栈自研路线,虽然前期投入大,但SU7搭载的澎湃OS系统已经打通了手机、车机、智能家居的生态闭环,这种软硬结合的粘性不是短期内能复制的。

资本市场的眼睛向来毒辣。当年特斯拉上海工厂投产消息传出后,股价三个月涨了80%,因为市场看到了量产能力。现在小米汽车工厂二期已经动工,规划产能30万辆,要是真能像雷军说的那样"每年推一款新车",估值空间立马就不一样了。更何况小米在供应链管理上的功力有目共睹,当年把智能手机价格打下来的本事,用在汽车零部件采购上同样致命。

说到盈利前景更耐人寻味。赛力斯上半年毛利率达到20.8%,已经超过蔚来和小鹏,但净利率还是负数。小米呢?手机业务常年保持5%以上的净利率,造车初期肯定要烧钱,可别忘了雷军手里还握着几百亿现金储备。要是把汽车业务单独拆分上市,参考特斯拉当年市值突破千亿美元的路径,只要交付量爬坡顺利,资本市场绝对愿意给溢价。

不过风险因素也得摆上台面。赛力斯现在最大的依仗是华为技术背书,但华为同时也在扶持江淮、奇瑞等其他合作伙伴,这种"一女多嫁"的模式会不会稀释品牌价值?小米这边虽然粉丝基础雄厚,但汽车毕竟不是手机,消费者对安全性能的要求高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去年某新势力刹车失灵事件导致的信任危机,就是前车之鉴。

从行业趋势看,2025年新能源车渗透率预计突破40%,市场竞争会进入白热化阶段。赛力斯靠着高端化路线站稳脚跟后,下一步要解决的是如何扩大市场份额;小米则需要证明自己不是在玩跨界营销,而是真能在造车领域扎根。两家公司的终极较量,很可能决定未来十年智能汽车市场的格局走向。

说到底,资本市场追捧的永远是增长故事。赛力斯用四年时间完成了市值2800亿的飞跃,靠的是实打实的销量增长和技术突破。小米汽车要是单独上市,能不能复制甚至超越这个神话?关键就看雷军能不能把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转化成汽车领域的护城河。毕竟在这个赛道上,从来不缺昙花一现的网红品牌,缺的是能穿越周期的常青树。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风停了之后呢?赛力斯和小米的这场较量,或许能给所有新势力车企打个样:光有热度不够,得有真本事撑住场面。

经典语句:

."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友商,而是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 某汽车行业分析师

."用户要的不是参数表上的数字,而是用车过程中的踏实感。" —— 新能源车车主论坛热评

."造车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 某车企创始人访谈录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乘联会月度销量报告、小米/赛力斯官方财报、雪球股吧用户讨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