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新未来,标普峰会启幕,行业变革加速

最近,咱们老百姓聊天,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变化。

以前聚在一起聊车,说的都是这车是V6还是V8发动机,百公里加速几秒,油耗高不高。

可现在,话题全变了,大家聊的是这车带不带激光雷达,有没有8295芯片,智能驾驶好不好用,那个中控大屏幕操作起来流不流畅。

感觉不像在聊一辆交通工具,倒像是在讨论一部新出的智能手机或者高性能电脑。

智能汽车新未来,标普峰会启幕,行业变革加速-有驾

这背后的变化可就大了,它说明汽车这个我们熟悉了一百多年的“铁疙瘩”,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巨变。

那么,未来的汽车到底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中国的汽车企业在这场全球性的“造车新竞赛”里,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又该怎么走下一步呢?

这些问题,不光咱们普通人关心,整个汽车行业里的大佬们更是焦虑。

就在最近,一场即将举行的行业顶级峰会,似乎就是要集中回答这些问题的。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家在全球汽车圈里非常有分量的机构,叫做“标普全球汽车”。

这家公司不是造车的,也不是卖车的,但它的影响力非常大。

您可以把它理解成汽车行业的“情报中心”和“首席分析师”,他们专门研究全球汽车市场的各种数据、预测未来趋势,他们发布的一份报告,常常能让各大车厂的战略规划部门忙活好一阵子。

就在8月14号,这个“情报中心”在北京宣布了一件大事:他们计划在9月份,在中国汽车工业最核心的三个城市——上海、北京和广州,连续举办三场名为“2025 Mobility Intelligence Dialogue”的高端行业峰会。

这个名字听着有点绕口,用大白话说,就是一场关于“未来出行智慧”的深度对话,主题非常直接,就叫“打造智能汽车未来”。

这场峰会可不是随便开开的,它瞄准的,正是当前整个汽车行业面临的巨大变革和困惑。

现在这个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就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正冲刷着各行各业,汽车业更是首当其冲。

自动驾驶、软件定义汽车、新能源转型,这些过去听起来还很遥远的概念,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变成现实。

但与此同时,挑战也接踵而至:造车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电池和芯片这些核心部件;全球市场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国内市场“卷”得厉害,出海又面临各种壁垒;整个供应链体系也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和国际关系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重建。

可以说,所有车企都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既兴奋又迷茫。

这次峰会,就是想把行业里最有头脑、最有决策权的一批人,超过四百位,包括各大车厂的老总、核心供应商的负责人、行业协会的专家以及技术公司的创始人,都请到一块儿,大家坐下来,关起门来,好好地把几个最关键、最头疼的问题聊透。

智能汽车新未来,标普峰会启幕,行业变革加速-有驾

首当其冲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们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这几年,我们确实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光是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就达到了491万辆,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这里面,新能源汽车的贡献尤其突出,出口了超过12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77%。

这个成绩单拿出去,绝对是值得骄傲的。

但是,风光的背后并非一帆风顺。

比如在欧洲市场,我们物美价廉的电动车卖得太好了,就引来了所谓的“反补贴调查”,人家怀疑我们有政府补贴才能卖这么便宜,想加征关税来限制我们。

在东南亚,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各国的本土保护政策也不少。

所以,这次峰会上,大家就要深入探讨,我们的车出海,究竟是该集中力量攻克像欧洲这样的高端成熟市场,还是应该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深耕细作?

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这背后是充电设施的问题,还是电价的问题,或者是文化习惯的问题?

这些都需要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和战略布局,而不是简单地把车运过去卖掉就行。

第二个核心议题,也是现在最热门的,就是汽车的“智能化”到底要怎么落地。

以前,一辆车好不好,看的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三大件”。

现在,评价一辆车先进不先进,要看它的“新三大件”:芯片的算力、电池的技术和软件的体验。

峰会要讨论一个叫“智驾平权”的概念。

智能汽车新未来,标普峰会启幕,行业变革加速-有驾

说白了,就是以前那些只有在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豪华车上才能见到的高级辅助驾驶功能,比如在高速上能自动跟车、变道,在停车场能自己找车位停进去,未来要让它普及到十几二十万的普通家用车上。

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成本控制和产业链协同的问题。

另一个更具颠覆性的概念是“软件定义汽车”。

这个怎么理解呢?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的智能手机。

我们买一部手机,硬件是固定的,但通过不断地系统更新,手机的功能会越来越多,用起来也越来越顺手。

未来的汽车也是一样,它的很多功能将不再由硬件决定,而是由软件来定义和升级。

今天你的车可能还没有某个功能,但明天厂商通过网络给你推送一个更新包,你的车“一觉醒来”,可能就多了一个更聪明的语音助手,或者一个专门为长途旅行设计的节能模式。

这种模式还会催生出新的商业机会,比如某些高级功能可以按月或者按次付费订阅,就像我们给视频网站充会员一样。

这彻底改变了汽车“一锤子买卖”的传统,对车企来说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个要深聊的,是汽车的“生命线”——供应链的稳定和发展。

一辆智能电动车,浑身上下都是高科技,背后牵动着一个极其庞大和复杂的供应链网络。

这条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工厂停产。

这几年大家对“缺芯”这个词肯定不陌生,一个小小的芯片就能让几百万辆汽车造不出来,这就是供应链脆弱性的体现。

所以,如何构建一个有韧性、靠得住的供应链体系,是所有车企的头等大事。

这其中,电池技术是重中之重。

智能汽车新未来,标普峰会启幕,行业变革加速-有驾

是继续在现有的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电池上挖潜,还是全力押注下一代的固态电池?

谁能率先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成本上取得突破,谁就掌握了未来市场的主动权。

此外,充电设施的布局也是个大问题。

电动车再好,要是充电不方便,那也是白搭。

充电桩是建在小区里、商场里还是高速服务区里?

快充技术如何普及?

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能否被大众真正接受。

最后,峰会还要把目光投向车企自身,探讨它们的战略该如何调整。

如今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单纯的产品竞争,更是资本、技术、人才和战略的全面比拼。

这是一个极其“烧钱”的赛道,我们看到,有的新势力车企已经率先实现了盈利,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更多的企业还处在巨大的亏损中,卖一辆亏一辆。

那么,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到底应该投向哪里?

是花在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上,还是投入到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基础技术研发上?

是集中精力在国内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里“血战到底”,还是勇敢地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增长点?

这些战略选择,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一家车企的生死存亡。

为了把这些问题聊深聊透,这次峰会请来的嘉宾阵容可以说是星光熠熠。

既有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全国乘联会这样的行业“顶层设计者”和“数据分析师”,他们能从宏观层面解读政策、剖析市场。

也有来自上汽、长城、广汽、大众、理想、零跑等国内外一线车企的“掌舵人”,他们是这场变革的实践者,带来的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实战经验。

还有一大批在幕后提供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武林高手”,比如做智能驾驶芯片的地平线、做激光雷达的速腾聚创、做电池的国轩高科,以及像腾讯、火山引擎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它们正在为汽车装上更聪明的“大脑”。

可以说,这场即将上演的系列峰会,就是一次中国汽车工业的“集体大思考”,它试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中国汽车从“数量大国”迈向“质量强国”提供一份清晰的路线图和行动指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