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你不怎么关注汽车行业,也肯定听说过欧洲那几个传统大佬。大众、宝马、奔驰、雷诺、斯特兰蒂斯,这些名字几乎贯穿了百年来世界汽车的发展史,很多老人买车都说认牌子得认这些。但最近几年,风向好像变了——电动车风头正劲,新能源势力暗中发力,欧洲几巨头既有压力,也有危机感。咱今天就聊聊,2025年上半年这场汽车大戏,到底发生了什么,老牌劲旅们是怎么应对的,又有啥“门道”藏在这些纷纷扰扰之中。
首先,先看看当下的现状:2025年上半年,欧洲5大车企的利润都跌了。这不是“小打小闹”的波动,像大众,净利润降了37%;宝马下降29%;奔驰也不乐观,雷诺压力巨大;最惨的是斯特兰蒂斯,直接遭遇亏损。这些数字背后,是整个欧洲车企体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欧洲车企的老底子还在。大众拿下了超过四分之一欧洲市场份额,什么奥迪、保时捷、宾利都绑在自家旗下,简直就是大家族。但是,大众电动化走得稍快,可也只算“及格”,利润依旧缩了水。宝马虽然电动车技术玩得溜,但高端定位导致普通用户反而望而却步,销量天花板不是一句“技术领先”能破的。奔驰的电动转型更慢些,产品价格也不太亲民,不过人家在自动驾驶方向有动静,说要实现L3级自动驾驶量产,看有没有把握“补课追分”。至于雷诺和斯特兰蒂斯,日子不好过。尤其是斯特兰蒂斯,品牌多,战略却有点乱,一不留神掉队了,还把市场份额拱手让了出去。
说到原因,其实内外都有。首先欧洲车企的电动化节奏没跟上,从燃油车的“霸主”转到新能源车的“新玩家”,这一关隔着的水比想象深。有些企业技术跑得快,有些却还在原地踏步。软件、智能化、充电速度等等,和特斯拉、比亚迪这些新兴势力相比,老欧们确实不够灵活。
外部环境更是变化莫测。美国挥起了关税大棒,对欧洲汽车出口下注了“狠手”;更不容小觑的是中国造车新势力狂飙突进,2025年上半年,中国品牌电动车在欧洲市场占了五分之一,这速度让传统车企也开始挠头。说白了,市场份额被蚕食,利润被压缩,谁干得不是闷声流泪?
很多人把欧洲车企的处境拿去和当年的诺基亚手机比,说是不是也快成“昨日黄花”?其实,目前来看,还不到那一步。诺基亚不是质量不好,而是技术换代时没赶上节奏,一下从巅峰跌到谷底。欧洲车企也确实面对着转型慢、智能化开发不足的问题,但燃油车领域还有基础优势,品牌影响力也还兜得住。但要是赖在过去的老本不动,电动化的浪潮真能把谁拍翻在沙滩上。
到底问题出在哪?一方面,欧洲巨头对新能源转型有点“慢半拍”。官僚流程多,大企业动作慢,市面变化快能赶上才怪。另一方面,他们的研发资源还集中在燃油和高端车上,很难像新兴企业灵活转型。例如宝马集团电动化战略的目标是到2030年电动车占一半——听起来挺振奋人心,但这个进度对于中国和美国那些“后来者居上”的品牌来说,真不算快。
再说说市场应对。大众在市场和品牌上还是有一定底气,不管是燃油还是新能源,产品线铺得挺广,车载智能化布局也下了不少功夫。奔驰自动驾驶技术是个亮点,假如真能量产普及,对品牌也是一次翻身机会。宝马这几年在动力技术、电动平台上动作频频,高端市场用户认可度还行,就是冲入中低端电动车市场显得有点低调。斯特兰蒂斯整合后却迟迟没找到“主心骨”,品牌路线不清晰,市场被新势力“啃得”越来越少,经营状况几乎亮红灯。雷诺表面没啥大动作,主打经济型小车,拼性价比,但新势力的涌入让雷诺的小车也压力颇重。
市场变化最明显的,是中国车企的正面冲击。欧洲本地消费习惯虽然还偏保守,但续航能力、软件体验、充电便利这些实打实的性能指标,基本上中国新势力和特斯拉都在碾压传统品牌。就算这些老牌企业有品牌、有情怀,但你开出去发现电量不够、智能体验差、价格还贵,就会被现实狠狠扎一下。
这些欧系大佬真不是“小马拉大车”,一旦“掉队”,结果可能很难看。但另一方面,它们还有足够的积淀、专利和供应链优势,真正衰退还得看后续的技术革新和管理升级动作。欧洲车企本身具备深厚的制造工艺和工程能力,不是说一夜之间就全军覆没。但如果继续“佛系”,在软件、电驱、智能交互上不往深里钻,日子一样不会太好过。
竞争带来的是加速创新和改革。就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欧洲车企现在不能“死守”豪华燃油车市场,也不能只靠品牌溢价。新车要更快推向市场,充电、续航、智能体验都得上;制造成本和价格也不能再“高高在上”。要是还陶醉在“百年工艺”、“德系老味道”里,那真有可能被新玩家“教做人”。
什么“电动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这些都不只是口号,是要扎扎实实落到产品和市场里的。比如大众推小型电动车、奔驰自动驾驶布局,其实就是应对市场变化的直接表现。未来一两年,欧洲这些老牌劲旅必须一边玩技术升级,一边缩短新车开发周期,和全球新势力一起排队上战场。大企业管理和市场决策效率也需要调整,不能再“慢吞吞一步三回头”。
电动车市场本来就是技术和创新的赛道,品牌影响力只是入场券,续航、智能、体验都得跟上。消费者不认情怀,只认产品,用脚投票最诚实。如果欧洲五大车企这几年能“掉头加速”,利用技术和渠道上的积累,和新势力一起搞一场“你来我往”,那至少还能稳住阵脚。要是继续“谈资缅怀”,很快就要看别人“独领风骚”了。
说到底,世界汽车市场都在拼速度和技术,欧洲车企转型压力虽大,但还没到全线溃败的时候。老牌劲旅能否守住江山,看的是不是能打破惯性,敢于颠覆自我。当下这几个大佬都在开始改变,只不过速度和效果还得看后续发酵。
风水轮流转,谁站到风口,谁能弃旧图新,就有可能再飞上一轮。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