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闯喊话小米,碳纤维机盖惹争议,智能驾驶芯片被吐槽

听说最近闫闯和小米“闹分手”,搞得整个汽车圈热闹得像早八地铁——前排是看热闹的,后排是吃瓜的,中间夹着几个还没上车的迷茫群众。闫闯说自己对小米SU7“价值观不合”,这一下可好,连车都买不起的我开始思考人生价值了:是我亏了?还是他赚了?听上去有点像那种“对方不是你不好,主要是我妈不喜欢你”的分手说辞,但你别瞧不起这套台词,放在车企和用户身上,能杀得最近流行的爱情剧一个片甲不留。

说实话,现在造车的,都爱拿手机搞个类比。什么造手机是造“小而美”,造汽车是拼“大而沉稳”。但手机再智能,也没人在高速公路上用它来撞护栏;要真有改装党喜欢撞,那也不是拿手机贴上“碳纤维机盖”就能省点维修费的事儿。你要是拿“碳纤维机盖”装点门面吧,可能车主更容易想起那句经典:“又不是修不起,还不是怕用不起。”毕竟汽车厂商都懂噱头二字怎么写,咱老百姓修车账单才是真的学会了肉疼。

碳纤维机盖这事,可以说是中国式炫技的又一杰作。先别说它能不能提升性能,直接就让普通车主变身“体验顶级跑车零件的穷苦人民”。到时候真要撞了,维修师傅都得先掂量掂量:原厂还是淘宝?结果,原厂说:“要修可以,先准备三个月工资。”淘宝说:“包邮,但真假自辨。”这下好了,小米教所有人一件事:技术创新的最好用法,还是留给赛车手和炫富达人。

顺带一提,营销的段子也快跟上了。啥“车规级纸巾盒”,你敢信吗?纸巾盒这玩意儿当年都让爸妈在车后排塞一个,现在要“车规级”。你要问标准啥样,说不定以后吹空调都是“车规级冷风”,点个充电都得有“车规级电流”,感觉车企的精力都用在“规级”二字上头了,至于实际体验嘛,大家都懂,纸巾流行的还是湿一点比较好,和车规不车规真没啥关系。

芯片争议呢,那更是硬核话题。以前那些搞IT的朋友,天天聊性能、聊算法,觉得买来新车就是买个“车轮上的CPU”。现在好了,只要芯片型号一曝光,大家都变成了兼职硬件工程师:这家用的是上一代,那家是老古董,仿佛自己坐进驾驶位就能跟马斯克飙一飙算力。要知道“智能驾驶”这个词,听起来让人心里痒痒,但安全才是真正的硬道理。“辅助驾驶事故”这事吧,老百姓最在乎的无非就是:咱家人能不能安全到家,别一天到晚出门提着心提着肺。

而这时候,车企的态度就特关键。是做鸵鸟还是做小蜜蜂?你要是遇到网上吐槽,就全部甩锅给用户不会用,那下一个被“分手”的,估计就是自己家母公司。你要是真心认错、赶快出个解决方案,说不定还能圈一波粉,毕竟人都喜欢正直坦诚。别天天宣传“品牌信仰”,最后变成粉丝自爆“心碎现场”。

话说回来,小米造车,算是跨界拼命三郎了。以前“雷总”站手机舞台,一轰俩亿出货量,一堆人喊“为梦想窒息”。现在做车了,发现窒息的不止梦想,还有卡在交通管制里的屏幕和芯片供应链。都说新车企需要时间成长,容错和试错嘛,大家理解——问题是你错得太新奇,群众还能跟着幼儿园学骑自行车吗?一句“新生儿成长需要空间”是很好听,但别做“新生儿质量不过关”。新手上路不要紧,别拿用户的钱当“实习工资”。

当然,我这种年年坐公交,偶尔蹭朋友车的,最怕的就是车里哪儿突然响一声。异响这事,没车的人难体会,有车的最懂。你一边开着一边想:到底是零件掉了,还是外星人来接我回归地球了?车企要是不管异响,等于是给全车人每人发了个“惊悚片入场券”。售后解决问题不积极,网友分分钟给你写一篇吐槽诗,上来就是:“今年异响又一年,车主忧愁十三载。”

其实这场闹分手,说到底跟男女朋友摊牌一个套路。闫闯卖了小米SU7,还发了言,你可以当他是“一个人的反击”,也可以看作“群体心理的缩影”。毕竟买车这种事,和买耳机、买手机不一样。你手机死机还能“重启”,车真出信息安全问题,开上高速直接自动打方向盘,那可就是“自动上西天”。谁也不敢当“理想信仰号”的第一批被实验小白鼠,你懂的。

闫闯喊话小米,碳纤维机盖惹争议,智能驾驶芯片被吐槽-有驾

最奇的是,这年头吐槽成了被攻击、被冒犯的代名词。车企看到“差评”,比看到拼多多砍价成功还要警觉。实际上,比起市场调查费,用户吐槽免费的,是真心的。你说这么慷慨的数据,厂商不花钱用,还硬要当“黑公关”,只能说你家市场部在卷微信表情包。

闫闯喊话小米,碳纤维机盖惹争议,智能驾驶芯片被吐槽-有驾

普通消费者呢,天天被供给侧改革、智能矩阵、自动驾驶这些词唬得一愣一愣。其实大部分买车的人,看中的就是几个基本:能不能拉十箱水,能不能不出异响,能不能开回老家时不变成“悬疑电影主演”。至于其他配置,“情怀型”用户或许会追,“生存型”用户只想活得久一点。别说我们没文化,我们只是用生命在听车的实话。

闫闯喊话小米,碳纤维机盖惹争议,智能驾驶芯片被吐槽-有驾

话说回来,所有车企都喜欢写“价值观”,以为抓住用户的心就能抓住钱包。其实用户的心都很明亮,钱包才是最聪明,不要只重营销套路、概念炒作。你整天跟人聊“安全”,自己没仔细做“安全”。你天天搞噱头,想着让全场鼓掌,没想到下台之后观众是对你“比心”的。

这种场面,活像年终总结大会,老板拿着PPT一通操作,员工闭着眼只想着下班爬回家。如果车企不认真修炼内功,迟早也得开个“离职分享会”。闫闯和小米的故事提醒大家一句:用户要的是靠谱,不是朋友圈炫技。围观群众的态度比你想的都诚恳,“厂家你别再装,装多了都快成变形金刚了。”

最后,其实我们也没那么愤世嫉俗。毕竟每个人都想一部好车,既能上路不跳舞,也能下雨不漏油。新生车企有问题可以改,老品牌也有机会失误。归根结底一句话,认真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别装高冷,别打鸡血,大家都在路上捡的是自己的安全感。

如果说分手是遗憾,那分得坦荡点至少还能做个朋友。要是分手还嘴硬,恐怕最后连路都不敢一起走。我们这些坐公交的,等着看谁能造出靠谱的下一辆,曾经的热爱其实还在,只是不想被纸巾盒感动了。

你说这些“价值观”的争论,最后都是买卖的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别让我多心,只要别让我心跳过快。咱买不起碳纤维机盖的,也不想当高科技异响实验对象。厂商们,认真做车,别再把段子当配置,不然下次卖车的,就是所有用户的合影。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祝所有车企都听得懂人话。别让自己成了“价值观分手”里的下一个主角,就算卖不出去,也别让用户买了就后悔。要是真的能把车做好,那段子我们来写,你只管做好你的安全和承诺。别光让用户的钱包聪明,能让大家心里踏实才是真本事。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