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2 日,中国汽车江湖传来一声叹息 —— 三菱汽车正式斩断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纽带,同时按下该合资公司发动机业务的暂停键。这记利落的 “转身”,宣告着这家在华深耕四十载的日系车企,彻底退出了中国汽车生产的舞台。
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疾驰的滚滚车轮,三菱汽车坦言,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经过对在华战略的深度审视,最终选择了终止合资。
在外界看来,三菱汽车在华的发动机合资业务,从 “躺赚” 到退出,与中国品牌的崛起不无关系。据统计,此前长城、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等自主品牌的部分车型,均曾搭载三菱发动机,但随着中国品牌的发动机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以及新能源汽车销量狂奔,让三菱发动机的销量面临挑战。
广汽三菱前些年曾有过销量高光时刻,但近年来随着电动化转型迟缓、车型更新慢等原因,销量持续下滑。具体销量数据如下:
2017 年,广汽三菱销量为 11.73 万辆。
2018 年,达到销量峰值,为 14.4 万辆。
2019 年,销量为 13.3 万辆。
2020 年,销量为 7.5 万辆。
2021 年,销量为 6.6 万辆。
2022 年,销量为 3.36 万辆。
2023 年,销量继续下降,全年销量仅为 1.2 万辆。
2025 年上半年,三菱在华销量不足 5000 辆。
广汽三菱的退出不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终点,而是产业升级的里程碑。它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任何固步自封的品牌都将被淘汰。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这是从 “追赶者” 到 “引领者” 的蜕变;对于全球车企而言,则是重新理解中国市场、重构竞争逻辑的开端。当埃安的高压快充生产线在三菱旧址轰鸣时,一个更开放、更创新的汽车时代正在来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