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公布电池健康状态预测专利 或解续航焦虑难题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公布了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项 “电池健康状态预测方法及装置” 专利(申请号 202311491388.5),申请公布号为 CN 119959764 A。天眼查财产线索信息显示,该专利申请日期为 2023 年 11 月 9 日,于 2025 年 5 月 9 日正式对外公布。这一专利的亮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引发广泛关注,有望为解决行业痛点带来新的突破。

直击行业痛点,创新预测技术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着电池健康状态预测不准确的难题,这直接导致了续航里程虚标等问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2024 年调研显示,38% 的电动车用户遭遇过续航里程虚标的困扰,15% 的用户因里程焦虑被迫取消长途出行计划。传统电池健康预测模型往往仅依赖电池充放电次数等单一数据,难以精准预估电池在复杂环境如不同温度、多样驾驶习惯下的真实性能,致使车辆续航显示与实际行驶表现严重脱节。

小米汽车的这项专利,创新性地采用 “双数据集训练法”,旨在攻克这一行业顽疾。其具体步骤为,先获取第一训练数据集,此数据集为电池运行中的工况数据,涵盖车速、温度、负载等多方面信息,用于初步训练电池状态预测模型并确定第一参数集。随后,获取第二训练数据集,该数据集聚焦于电池健康状态相关数据,例如内阻、容量衰减等,再次训练模型以确定第二参数集。最后,将这两个参数集配置到电池状态预测模型中,输入电池实时参数进行推理运算,从而精准确定电池健康状态参数。简单来说,就如同为电池配备了一位专业 “医生”,它能全面记录电池日常 “体检数据”,并依据实时 “症状” 灵活调整预测结果。

显著提升预测精度,带来多重优势

从技术效果来看,小米的这一专利成果显著。根据实验室数据,采用该技术后,电池健康状态预测误差从行业平均的 12% 大幅降低至 3.5%,续航显示准确率提升超 40%。这一高精度的预测技术,为用户带来诸多实际好处。

车辆能够依据实时气温、拥堵路况等动态因素,提前向用户提供更为可靠的续航提示。在出行前,用户可通过车辆智能系统获取详细的电池健康状态报告,清晰了解电池当前性能及未来使用趋势,合理规划行程,有效缓解里程焦虑。该技术还能智能规划充电路线,为用户出行提供便利。科学的电池管理对于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效果显著。数据显示,通过该专利技术实现的科学电池管理,可使动力电池循环寿命提升 20% 以上。以小米 SU7 搭载的麒麟电池为例,系统能够通过实时健康状态监测,动态调整充电策略:当电池健康度高于 90% 时,启动快充模式,15 分钟即可补能 500km;当健康度降至 80% 以下,自动切换为慢充保护模式,延长电池寿命 5-10%。对于网约车等高频使用场景,该技术可将电池维护成本降低 30%,车辆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减少 1.2 万元以上。

小米汽车公布电池健康状态预测专利 或解续航焦虑难题-有驾

技术持续深耕,行业影响深远

小米在电池技术领域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此前,小米的 “电池及车身一体化结构” 专利就展现出其在技术研发上的宏大野心。传统电动车电池包与车身相互分离,小米则创新地将电池包顶部集成横梁,使其既充当车身地板面板,又显著提升车辆刚性。这一创新设计实现了车身减重 15%,续航里程增加 80 公里,并且在侧面碰撞测试中,电池包变形量比行业标准低 30%。此次电池健康状态预测专利,进一步凸显了小米在电池技术上的深厚积累与持续创新。

从行业层面看,小米的技术突破正在重塑电池管理竞争格局。当前主流车企大多依赖供应商提供的标准化电池管理系统(BMS)方案,而小米凭借自研算法与生态协同,成功构建了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智能决策的完整闭环。这种 “软件定义硬件” 的模式,让小米在电池管理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且,小米的专利技术应用场景广泛,不仅适用于电动汽车,未来还可拓展至储能系统、智能家居等领域,有望发展成为行业通用解决方案。小米已同步申请电池热失控预警、云端健康管理等关联专利,逐步构建起覆盖 “预测 - 防护 - 修复” 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面临挑战与展望

尽管小米汽车的电池健康状态预测专利前景广阔,但在实际应用与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高精度的预测模型高度依赖海量数据支撑,小米需要进一步完善用户数据采集体系,以确保模型持续优化。在数据采集与使用过程中,如何平衡数据隐私保护与技术优化,也是行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电池技术领域竞争异常激烈,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等行业领先技术不断涌现,持续刷新行业标准,小米必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维持技术领先地位。

小米汽车公布的 “电池健康状态预测方法及装置” 专利,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思路与解决方案。这不仅体现了小米 “用户痛点优先” 的研发理念,更是其在智能出行生态领域深度思考与实践的成果。随着该技术的逐步落地应用,有望切实改善用户的新能源汽车使用体验,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