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全面开展2025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共计1.6万余批次,覆盖生产、流通、平台,其中动力电池与充电桩赫然在列。这一举措,直接剑指新能源汽车的起火隐患,为行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发展迅猛,2025年以来,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41.4GWh,累计同比增长50.4% 。截至2025年5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已突破1440万台,同比增长45.1%。但随着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新能源车起火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这些起火事故不仅给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也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过往事故调查来看,动力电池和充电桩的质量问题是导致新能源车起火的重要因素。
在动力电池领域,部分企业为了压缩成本忽视质量管控,2024年因底盘撞击导致的37%电动车起火事故。2025年实施的新国标GB 38031-2025对此做出回应,将热扩散测试要求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且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并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如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采用水冷板集成技术,提升体积利用率的同时,通过底部防护设计满足新国标要求,为电池安全提供保障。
充电桩方面,同样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此前的监督抽查中发现,部分充电桩存在电压过高、接地不可靠、充电枪插头锁紧不可靠、防水防锈密封性能差等问题,容易引发短路、触电甚至起火事故。
2025年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抽查细则,针对交直流充电桩设立差异化检测项目;2026年8月起,充电桩将全面实施3C强制认证,这将加速淘汰技术落后的“僵尸桩”,推动行业向智能化、安全化转型。
此次国家监督抽查意义深远。一方面,严格的抽查标准和广泛的抽查范围,将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在安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推动电池热管理、固态电池等创新技术加速落地,强化制造环节质量管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规范市场,能够推动行业优胜劣汰,让真正有技术、有品质的企业脱颖而出,助力新能源产业朝着绿色、智能、安全的方向健康发展。
对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重大利好消息,能有效降低使用新能源车的安全风险。对企业来说,虽然面临挑战,但也是一次机遇,谁能在质量大考中交出高分答卷,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此次国家对动力电池和充电桩的质量抽查,是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期待在严格的监管下,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能得到切实提升,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地享受绿色出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