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523.48亿元、净利润45.86亿元、销量31.3万辆——三个历史最佳同时出现,这事儿听着像不像“天上掉馅饼”?
可这不是梦,是真金白银的业绩快报。更离谱的是,同比增长7.78%、19.46%、10.07%,还都是环比大幅增长。在行业普遍“增量不增利”、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的当下,长城汽车这波操作,简直像在别人拼刺刀的时候,自己悄悄练成了降龙十八掌。
我琢磨着,这背后肯定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几款新车简单堆销量。这是一场“有预谋”的高质量突围。 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三个历史最佳”,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第一炼:产品不“卷价格”,而“卷价值”
先说个细节。上个月我去试驾新款坦克300,销售小哥没一上来就报优惠,反而拉着我讲它的“非承载式车身”和“三把锁”。我说:“现在不都流行电车么,你还卖油车?”他笑了:“老哥,你试试这底盘,走烂路跟坐沙发似的,电车能这么稳?”
这话听着土,但点出了关键——长城在“卖价值”,不是“卖便宜”。
你看数据:坦克品牌环比增长46.9%,魏牌销量同比翻倍,高端车型撑起了利润。这不是靠低价冲量,而是靠产品力说话。坦克300成了硬派越野的“国民神车”,魏牌高山8/9一上来就主打家庭高端MPV市场,直接对标别克GL8、丰田埃尔法。
这背后是啥?是产品结构的主动升级。过去大家觉得长城只会做“经济实用SUV”,现在人家悄悄把“溢价能力”提上来了。你买坦克,买的不是车,是自由;你买高山,买的不是MPV,是家庭出行的体面。
这就像吃饭——以前大家图吃饱,现在要吃得健康、有格调。长城,精准踩中了消费升级的节拍。
第二炼:新能源不“追风口”,而“建森林”
说到新能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续航、电池、快充”。但长城玩得更狠——它搞了个“森林生态体系”。
啥意思?不是只造车,而是从源头布局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氢能技术、智能芯片、车联网平台……全链路自研自控。
我在一次技术开放日上亲眼见过他们的氢能实验室。氢燃料电池堆叠整齐,像一排排银色的“能量魔盒”。工程师说:“我们不只做电车,未来氢能也是重要一环。” 当时我就想:这哪是车企?分明是科技公司。
所以你看,2025年Q2新能源销量9.79万辆,同比增长33.7%,新能源渗透率50%,和行业持平。但含金量不一样——长城的新能源车,基本不走B端网约车市场,全是实打实的C端用户买单。
这说明啥?说明它的新能源车,不是靠“政策补贴”或“低价倾销”换来的销量,而是靠技术+体验赢得的市场。
拿第二代哈弗枭龙MAX来说,我试驾过,它的插混系统特别“聪明”。市区用电,高速用油,系统自动切换,你根本不用操心。而且底盘调校偏舒适,过减速带像在“过滤”震动,后排老人坐着都说“不颠”。
这种体验,是“堆参数”堆不出来的,是长期研发投入的结果。2024年研发投入104亿元,2.3万工程师团队——这数字,比很多新势力三年的投入都多。
第三炼:出海不“卖车”,而“建本地”
再说个你可能没想到的:2025年Q2,长城海外销量10.68万辆,贡献率35.4%。也就是说,每卖三辆车,就有一辆是出国的。
更狠的是,它不是简单出口,而是在海外建厂、建渠道、建供应链。巴西工厂投产、越南和塞内加尔建KD厂、泰国工厂爬坡——这哪是卖车?这是“落地生根”。
我在拉美做过一次用户访谈,一位秘鲁的车主说:“我买坦克300,是因为它能在安第斯山脉跑,而且当地有4S店,修车不愁。” 这话听着平常,但背后是巨大的投入——1400多家海外渠道,覆盖170多个国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
相比之下,有些车企还在靠“海运+代理商”模式出海,一出问题,售后拖半年。长城这步棋,赢在了“本地化”三个字上。
权威机构预测,2025年海外销量将达60万-65万辆,利润贡献超160亿元——这已经不是“补充业务”,而是核心增长引擎了。
横向对比:长城凭啥能“量价齐升”?
咱们拿三家对比:比亚迪、特斯拉、长城。
比亚迪:销量王,新能源渗透率高,但价格战打得凶,利润率承压。
特斯拉:技术领先,品牌强,但本土化节奏慢,服务体验参差。
长城:不追销量第一,但高端化+出海+技术自研三线并进,利润、规模、质量三丰收。
有人说:“长城是不是太保守?” 我倒觉得,在行业狂奔的时候,能稳住节奏,才是真本事。
就像魏建军说的:“企业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必须具备造血能力,不盈利的企业走不远。” 这话听着像教科书,但能做到的没几个。
未来:这张牌还能打多久?
三个历史最佳,是结果,不是终点。未来,长城要解的题还不少:
智能化能追上新势力吗? 虽然有自研芯片和算法,但用户对“智驾”的期待越来越高。
氢能何时能商业化? 技术储备足,但加氢站少,推广难。
组织能否持续创新? 大企业容易“船大难掉头”,“35+计划”能不能激活组织活力?
但我相信,只要坚持“长期主义”,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就像长城35周年短片《年方35》里说的:“爆发,可能就在下一秒!” 35岁,对一个人是中年,对一家车企,正是黄金期。
问答时间
Q:长城的新能源车,电池安全吗?
A:长城有“大禹电池”技术,号称“永不起火”。我在安全试验室看过他们的针刺测试——钢针扎进去,温度只升了几度,没冒烟没起火。这技术,亚洲最大的独立安全试验室背书,信得过。
Q:现在买长城车,会不会买在高点?
A:从长期看,长城走的是“高质量发展”路线,不是靠补贴或资本输血。只要产品力不掉队,品牌价值只会越来越稳。理性消费,按需购买,别追涨杀跌。
Q:坦克300适合城市通勤吗?
A:油耗偏高,停车稍费劲,但底盘高、视野好、通过性强,遇到下雨积水、坑洼路段,优势明显。如果你常跑郊区或山路,它比城市SUV靠谱得多。
幕后花絮
有一次我去长城试验场,正赶上暴雨。一台魏牌新车在湿滑路面做紧急变线测试。动态稳定控制系统(DSC)介入特别快,车身稳得像贴地飞行。工程师说:“我们测试标准比国标严一倍。” 这种细节,用户可能看不见,但关键时刻能保命。
总结一下:长城汽车的“三个历史最佳”,不是偶然,而是产品价值、技术生态、全球布局三重修炼的结果。它没有参与无休止的价格战,而是选择做“困难而正确的事”——研发投入、质量把控、用户口碑。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买车,别只看优惠多少,更要看品牌能不能“活得久、走得远”。一个能持续盈利、持续创新的企业,才能持续为你提供好产品、好服务。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在新能源时代,你觉得“规模”和“质量”真的能兼得吗?还是注定只能二选一?
评论区聊聊,我挨个回复。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