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汽奥迪A5L领航版在长春基地缓缓驶下生产线,空气中弥漫着成就感和未来感。一汽-大众,这个国内的汽车巨头,悄无声息间完成了3000万辆乘用车的成绩。这不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一段横跨34年的发展故事。眼下,一汽-大众也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十字路口。
34年,一部时间的浓缩
你有没有想过,34年前中国市场上的汽车代表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寥寥无几。1991年,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联手成立了一汽-大众。那个时候,市场是新的,人们对车的期待只是“能开就行”。而当时紧接着在吉林长春基地下线的第一辆捷达A2,后来竟然成了一种“国民情怀”。
现在的情怀,有时候得靠数据来验证。从一台车开始,到1991年的“一个品牌一款车型”,再到今天坐拥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一汽-大众光是在中国市场就推出了30多款车型。而像捷达、宝来、速腾这样的名字,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中国家庭会陌生。
2014年,一汽-大众跨入“千万辆时代”,到了2020年,比肩这个成绩的车企更是寥寥。到了现在,又一个五年过去,一汽-大众又迎来了3000万辆的里程碑。这不由得让人开始好奇:它的下一个目标会是什么?
“逆风”中的挑战
如果时间拉回五年前,外界谁也不会想到自信满满的一汽-大众,会在某些领域变得被动。尤其是面对自主品牌的多路包抄,不是有点像足球比赛里那些被围剿的“头牌”球星吗?
拿新能源市场来说吧,国产车这几年有点“夸张”。比亚迪一个领先,直接实现了“断油”,销量一年暴增200%还不止。传统合资品牌呢?就像一下子站到了市场风口,想迎风起飞,但又对眼前的风势没个底。一汽-大众也不例外。传统的优势是燃油车,但是新能源车的比拼可完全是另一套游戏规则。
不过我要说,合资品牌里头,一汽-大众可能还是“难得的一枝独秀”。虽然跌出了总榜前三,但9月份还能在合资品牌里领跑,批发量排了第一。在眼下这个“里外受压”的市场环境中,算是一种实力的证明。
200万辆,偏偏不认输
压力再大,不过是再出招,那就是现在更多车企的应对策略。一汽-大众也不例外,今年3000万辆整车下线的仪式上,直接宣布了新目标——年销200万台。换句话说,他们给自己定了个“跑步”的目标。但这并不是盲目冲量,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战略布局。
电动车是绕不过去的。在下线仪式场外的展示区里,我一眼就盯住了那台CMP平台的首款纯电车,外形设计年轻化,仿佛昭示着“又一次改变从这里开始”。这里多说一句,CMP平台是大众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研发过程更关注中国消费者的习惯需求,成本还降低了不少。
说个看起来更高阶的事儿,叫CEA电子电气架构。它由大众和几个科技公司合力打造,搭载了更智能的技术。未来的车,恐怕不只是快、稳,还要更聪明。各种新车会不断推出,研发速度也提起来了。顺便,自动驾驶方面一汽-大众也定了“小目标”:2027年要实现L3级别,直白点说,就是车可能比人还会开。
这算不算一场未来的战斗已经吹响了号角,合资品牌也没在吃老本,转型这事,没人能独善其身。
反常识的力量
我曾听到过一种有意思的说法:有人觉得像一汽-大众这样的老牌车企,是不是真的已经落伍了,打不过眼下的新势力品牌?别急着下。车市还在变,甚至说刚刚开始变。眼下四五年的新能源发展打底,抢占的是个“先机”,但在接下来智能化、网联化的赛道上,真刀实枪的较量可能才会真正开始。
就像北京商报记者提到的,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卷”,以前都是大家各自分块,现在是总份额就这么多,只能“你吃掉我,我啃掉你”。可是这个局,对一直有硬实力的一汽-大众来说,也不一定真够得上颠覆。尤其在燃油车市场上,它始终有稳定的基盘优势。
况且,说得文艺点,这3000万辆,犹如经典小说费尽心力攀登的前半段高潮,未来怎么走,定然精彩。合资与自主、新势力车企,以后多半都会在不同的赛道拼杀。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们坐享其成,车企越卷,最终受益的,还不是咱们这些开车上下班的人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