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80.95亿美元的耀眼营收数字与37%的利润跌幅同时出现在特斯拉最新财报时,这家电动车巨头正经历着规模扩张与盈利承压的双重考验。
营收增长背后的业绩分化
特斯拉2025年第三季度交出了一份颇具戏剧性的成绩单:总营收同比增长12%至280.95亿美元,延续了持续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却同比下滑37%,仅为13.73亿美元。这一"冰火两重天"的表现,折射出企业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
作为核心业务的汽车板块营收达212亿美元,同比增长6%,主要得益于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区域的强劲表现。三季度总交付量达49.7万辆,同比增长7.4%,远超市场预期。其中中国市场交付16.92万辆,环比大增31%,上海超级工厂9月单月交付量突破9万辆大关。
利润承压的三大症结
对比亮眼的销售数据,盈利能力的大幅下滑更值得关注:经营利润同比下滑40.23%至16.24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降至0.39美元;整体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9.8%下滑至18%。
深入分析利润下滑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运营成本上升,包括销售管理费用和AI研发投入增加;二是股权激励等非经营性支出增长;三是全自动驾驶(FSD)业务收入确认减少。尽管单车销售成本已降至约3.51万美元的历史低点,但仍未能完全抵消整体利润压力。
中国引擎与新业务布局
在中国市场,Model Y L新车型的成功推出成为销量拉升的重要推手。特斯拉全球产能也在稳步扩张,三季度生产约44.7万辆纯电动车。展望未来,公司正在加紧布局下一代产品线:2026年即将量产的Cybercab、Tesla Semi和Megapack3储能单元,以及正在建设生产线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
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透露,公司将推出售价低于3万美元的平价车型,并预计2025年汽车销量增长20%-30%。以180万辆为基数计算,这意味着特斯拉至少需要完成216万辆的年度交付目标。
规模与效益的平衡之道
特斯拉正面临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抉择:一方面需要继续保持市场份额和销量增长,另一方面则亟待破解利润持续下滑的困境。随着新产品线的逐步落地和供应链优化的深入推进,市场期待这家创新驱动的企业能够找到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的最佳平衡点,重拾高质量发展势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