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8艘运输船的比亚迪,不只是为了赢特斯拉,而是瞄准奔驰和丰田!
国外有个英国极限运动爱好者,最近踩着无动力水翼板追逐着比亚迪“长沙号”滚装船的视频火得一塌糊涂。视频火了以后,国内网友也跟着热闹起来,不少人直呼没想到,比亚迪不光能造车,这连大块头的滚装船都整出来了。
其实早在今年年初,比亚迪就悄悄组建起自己的“海上运输队”。截止目前,这家中国新能源巨头已经拥有了8艘滚装船,单次可以运走超过六万辆新车,一年下来综合运力轻松突破十万台。这种阵仗背后,其实藏着比亚迪疯狂出海卖车的数据——2025年前九个月,在海外市场累计销量直接干到了七十多万辆。按现在每月增长趋势来看,今年全年冲击九十万辆基本稳了。没有这些大型运输工具帮忙,把这么多国产新能源汽车送到世界各地还真不是件容易事。
把眼光放远点,很明显,比亚迪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拼杀。他们野心很足,从来没想过只做“中国汽车之王”,目标定得高,看向全球舞台。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网友会讨论:是不是未来中国最牛的汽车品牌非比亚迪莫属?但从动作看,他们要的不仅是这个位置,更希望能够赶超那些历史悠久的大牌,比如德国的奔驰、日本的丰田。
提起“汽车之王”,总绕不开这两家老对手。一边是奔驰,高端豪华界里的天花板,就算均价五十万人民币一年也能卖出去几十万辆;另一边丰田则主打一个量大管饱,2023年全世界卖掉1120万辆新车,各大洲都是榜首选手。所以,要真正做到行业顶流,只靠某一个细分市场肯定不行,又得撑得住高端,还要压得住低价大众盘子。
网上经常有人拿比亚迪和特斯拉掰扯。但真说起来,两家的路数完全不同。特斯拉营销声势挺猛,但最新数据摆那儿,现在销量已经被比亚迪甩开。而且对于比亚迪来说,对手绝不仅仅只有马斯克一家,他面对的是全世界所有传统、跨国甚至新兴品牌。如果问他们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企业,人家创始人王传福自己话说白了,就是既要在数量上碾压丰田,也要产品档次上追近甚至反超奔驰。
曾经有段子流传,说那些开BBA(宝马、奔驰、奥迪)的人,总喜欢把钥匙晃桌面炫耀一下身份感。有意思的是,比亚迪居然在钥匙上下功夫,自研UWB技术,让自家智能钥匙成为行业里程碑式创新。这股劲儿,不就是奔着让自主品牌站进全球C位去的吗?
回顾这几年,比亚达一直在推陈出新。不论是在技术体系还是供应链管理,都玩出了自己的风格。从易四方平台发布,到云辇系统亮相,每一步都有声有色。在垂直整合方面下重注,加快整个产业变革节奏,也是这一代中国制造升级的一部分。过去二十年,中国工程师啃下了一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难题,如今终于轮到咱们带动国际同行往前跑。
云辇作为一套专为新能源车型打造的新型智能控制系统,被吹成可以主动思考、自我调节,为安全与舒适性设立更高标准。不夸张地讲,这些研发成果确实给传统燃油车留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新门槛。当别人还沉迷机械时代时,中国企业已开始谈底层架构革命,用科技定义下一代豪华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垂直整合”可不是嘴上一句口号,而是真刀真枪搞定核心零部件生产流程,把成本和质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我想造,第二天就能落地!”这种底气,是建立在深厚工业基础上的结果,美西方日系韩企听见估计只能暗中发愁吧?
当然啦,如果继续抱守燃油发动机当宝贝,那纯粹活该被淘汰。电驱动才是真正打开新时代的大门。从坦克到航母混动化早已普及,更别说民用轿车领域,大批车型实现百公里加速三秒多变成现实,小康之家也能享受性能暴躁又省钱的新体验。“既让马儿飞,还让马儿少吃草”,以前谁敢信,现在却成现实写照,这波属于时代红利收割现场。
美欧原本对电动车并不上心,因为石油绑架经济太深。但随着中国厂商步步紧逼,美国慌乱中抬高补贴力度,每辆纯电支持7500美元,希望扶持本土产业翻身。不过业内都明白一句话:谁先掌握核心动力系统的话语权,将来才能笑傲江湖。目前来看,以芯片、电池、电控等关键环节齐活的国产阵营,有望彻底摆脱老外卡脖子的阴影,再不会像过去那样处处受制于人。
很多朋友不知道,其实早期爆红之前,比亚达主要干代工业务,包括芯片设计封装、锂电池研发制造等等,一条龙产业链根基扎实。这也是如今为何它面对英伟达、高通断供威胁时毫无压力——IGBT自产能力全国独此一家,而且自研碳化硅功率芯片配合1500V兆瓦闪充黑科技,让旗下汉、唐系列几分钟充满400公里续航轻而易举,有时候感觉像手机圈那个经典广告:“充五分钟聊俩小时”。
数据不会骗人。截至去年年底,仅专利申请数量方面,同期内特斯拉八百多项专利,而比亚达直接刷到13000+!很多人口口声声质疑是不是政策扶持捧出来的新贵,却忽略背后苦练内功二十年的坚持,无数失败积累换来的今天成绩,并非空穴来风。一如昔日华为卧薪尝胆静待爆发,只不过赛道换成新能源汽车罢了。
当然,也免不了冷嘲热讽夹杂各种声音,但一路走来,“饮冰十载”的精神未凉过半分。从北京国际展无人喝彩的小透明,到现在横扫全球销冠的位置,一切皆因脚踏实地一点点攒下实力。当大家习惯性盯紧欧美日韩巨头的时候,却发现舞台中央越来越频繁出现来自东方、中国制造、新能源力量崛起这样的关键词。而支撑这一切的不止是一腔孤勇,还有坚韧耐磨、一丝不苟攻坚硬骨头的小团队作风,以及不断更新迭代永不停歇的发展速度与决心。如今回头看,当初那个默默耕耘多年、不被理解的小公司,如今正沿着属于自己的路线狂飙突进,全世界认识中国智造,多加一个名字——除了华为,还有比亚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