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投的飞行汽车试运营,200多万一辆可垂直起降,堵车时能飞!
老铁们,还记得小时候看科幻片,幻想汽车能飞上天的场景吗?如今这一幕真的成真了!
美国加州一家叫Alef Aeronautics的公司,最近搞了个大新闻——他们研发的黑色纯电飞行汽车“Model A”,正式在两家机场开启试运营啦!这波操作直接让网友炸锅:“这是富人的玩具,还是未来出行的答案?”
黑科技加满!飞行汽车到底有多“能打”?
这款Model A可不简单,早在2023年7月就拿到了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特别适航认证,是全球首个获此认证的飞行汽车项目。2025年2月22日,它在公共场合成功起飞,同年9月正式启动试运营。
它的地面续航里程有200英里(约321公里),飞行里程也能达到110英里(约177公里)。堵车时,直接切换飞行模式,越过障碍物继续赶路,堪称“空中版老司机”!而且,它没有外露螺旋桨,避免了传统直升机式螺旋桨的危险,还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最多可搭载两人。车辆采用万向节式座舱设计,保障空中飞行时的稳定性,还配备了升降副翼系统,控制垂直和水平移动以及倾斜角度。
马斯克的背书,是福还是祸?
值得关注的是,这家公司获得了马斯克创立的SpaceX的投资。要知道,SpaceX连火箭都能回收,投资“飞的”,大概率不是单纯图个热闹。有网友调侃:“说不定以后打飞的,用的就是SpaceX的电池技术?”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网友戏称Model A是“马斯克的新车”。
不过,马斯克本人却曾公开吐槽飞行汽车“噪音大、风险高”,甚至比喻“每多一架飞行汽车,就像多了一把掉落的餐刀”。这可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马斯克一边投资,一边又吐槽,这是几个意思?
除了SpaceX,Alef Aeronautics还得到了Draper Associates、Impact VC、Draper B1和Bronco Ventures等知名投资者的支持。看来,资本对飞行汽车的未来还是很看好的。
30万美元一辆,3300个预订单,这是富人的游戏?
说到价格,Model A售价30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214万。听着挺贵吧?但人家已经有3300个预订单了!用户可以通过Alef官网支付150美元定金进行预订,支付1500美元则可优先排队。公司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生产Model A,并进行首次交付。
什么概念?国内新能源车企月销破3万算顶流,这3300单相当于人家还没大规模量产,就已经攒够了小半个“种子用户群”。看来,有钱人对这款飞行汽车的兴趣还真不小。
国产飞行车VS美国“顶流”:路线差异大
有趣的是,中国车企在飞行汽车领域的玩法截然不同。
分体式设计:小鹏的“陆地航母”把车和飞行器分开,飞行器单独起飞;广汽的GOVY AirCab则像直升机,但计划2026年量产,售价168万。
技术路线:美国Model A专注纯电eVTOL(电动垂直起降),而国产车更强调“陆空两栖”,比如吉利、奇瑞的复合翼设计。
价格差距:国产飞行车普遍比美国便宜,最低200万以内,但功能上更侧重短途通勤和特定场景应用。
未来规划与竞争:飞行汽车真能飞起来吗?
据了解,Alef公司已经在研发其第二款飞行汽车——“Model Z”,预计起售价约为35000美元(当前约25.4万元人民币),计划于2035年发布。
尽管前景可观,但飞行汽车想要真正“飞起来”还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首先是法规,现在试运营在机场,要是真飞进城市上空,得跟民航局、空管部门打多少招呼?国内无人机配送都还在试点,飞行汽车的“飞行规则”估计得从头定。
其次是基础设施,垂直起降虽好,但总不能随便找个空地就降落吧?到时候是不是得建“空中停车场”?或者改造现有道路?这成本可不小。
3300份预订单看似火爆,但细想之下,这更像一场“富人游戏”。不过话说回来,科技不就是这样吗?从当年第一辆汽车被骂“铁盒子”,到现在满大街跑;从莱特兄弟的飞机摔得稀碎,到现在坐飞机跟坐公交似的。30万美元的飞行汽车,现在可能还是“富豪玩具”,但谁知道10年后会不会变成“大众座驾”?毕竟,人类对“更快、更自由”的追求,从来没停过。
这次,说不定真的要实现了?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或意见,不妨留言讨论。
#飞行汽车 #AlefModelA #马斯克 #未来出行 #科技 #交通变革 #飞行汽车试运营 #国产飞行车 #飞行汽车法规 #飞行汽车基础设施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