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远征巴西:越过出口门槛,真正战役在“本土”|钛度车库

比亚迪远征巴西:越过出口门槛,真正战役在“本土”|钛度车库-有驾

2025年7月1日,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随着比亚迪Dolphin Mini的正式下线,比亚迪位于中国以外最大规模的乘用车工厂宣告投产。 这款对应国内“海鸥”的纯电车型,是比亚迪在巴西生产的首辆新车,也标志着其“出海战略”进入本地化制造的新阶段。

卡马萨里工业综合体总占地达468万平方米,总投资高达55亿雷亚尔(约71亿元人民币),首期产能为15万辆。比亚迪表示,未来将把本地化生产作为主力,仅保留极少量尚未实现国产化的车型用于进口,比例不超过10%。

巴西作为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新能源市场增速可观、同时还能够辐射拉美区域,正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关键阵地。

回溯比亚迪在巴西的深耕历程,自2014年开始在巴西运营,到2021年11月推出首款乘用车比亚迪唐EV并着手搭建经销网络,再到截至2025年5月底累计销量突破13万辆,巴西已迅速崛起为比亚迪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

如今,面对中国本土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态势,比亚迪豪掷近71亿人民币在巴西本土建厂,其战略意图清晰可见——不仅是要牢牢抓住巴西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的爆发性增长,更是在全球布局中开辟一条重要的新产能出口通道。

巴西市场升温,中国车企“抢滩登陆”

选择巴西绝非偶然。

作为拉丁美洲最大的经济体,巴西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7万亿雷亚尔(约合14.36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3.4%,为2021年以来最高增速,人均GDP为55,248雷亚尔(约合67803元人民币)。

巴西市场对中国车企的吸引力,不仅仅因为它庞大的经济规模,更在于吸能源汽车的市场潜力。

根据2023年的数据,巴西平均每1000人拥有约360辆汽车,即每3人拥有1辆汽车。这一水平虽然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普及率较高的发达国家,但在拉丁美洲地区已处于领先地位,反映出巴西汽车市场的相对成熟性。

2025年1-5月,该国乘用车总销量达719,505辆,同比增长5%。虽然菲亚特、大众、雪佛兰等传统燃油巨头仍主导市场,但与燃油车温和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扩张。2025年1-5月,新能源电动车销量为61128辆,同比增长39.08%。

从渗透率来看,2024年,巴西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6.26%;2025年前5个月,渗透率进一步攀升至8.49%。

市场爆发的背后是深层次的产业变局。巴西政府《国家新能源交通战略规划》明确提出2030年新能源车占比30%的目标,并通过“绿色出行和创新计划”(Mover)提供税收减免,激励本土化生产。

政策红利下,中国车企加速布局本地产能:比亚迪卡马萨里工厂已投产;长城汽车改造圣保罗奔驰工厂生产混动车型;吉利与雷诺合作推进低碳车辆本土化。预计到2025年底,名爵、广汽、极氪等十余个中国品牌将涌入巴西,从产品输出转向技术生态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新能源汽车市场内部正经历结构性变化:2025年1-5月,插电混动(PHEV)销量同比激增96.65%,达34706辆,远超纯电(BEV)0.45%的增速。

这一现象与中国品牌,尤其是比亚迪的产品策略高度契合。比亚迪凭借宋Pro、海鸥等明星混动及纯电车型,包揽新能源销量前五中的四席,其海豚、元Pro等车型同样跻身前十。长城汽车(GWM)则以哈弗H6、欧拉03占据两席,与沃尔沃共同构成新能源第一阵营。

出口之后,真正的挑战在“扎根”

尽管销量亮眼、产品受欢迎,中国车企要想在巴西站稳脚跟,还需穿越几道“本土化”难关。

第一是政策的不确定性。2015年,巴西曾经取消对比亚迪等制造商的关税,以刺激电动汽车的普及,但到2024年,巴西重新对电动汽车征收10%的关税,以鼓励对国内汽车行业的投资。根据巴西当地媒体报道,巴西联邦政府于7月1日开始实施新一轮针对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进口税上调措施。

根据车辆类型的不同,传统混合动力车(HEV)的进口税率从25%提升至30%;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的进口税率从20%上调至28%;纯电动车(BEV)则从18%提升至25%。从2026年7月1日起,所有电动及混动车型将统一征收35%的进口关税。

进口税拉上去,仅仅依赖出口的“蛋糕”终归有限,巴西汽车市场接下来真正的“战役”还在本土。比亚迪卡马萨里工厂的投产,也正是从单纯的出口贸易转向更深层次的本土化生存能力。

第二是基础设施短板。巴西联邦政府于2023年发布《国家新能源交通战略规划》(Plano Nacional de Eletromobilidade),确立新能源汽车为未来汽车工业的重要方向。根据该战略,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应达到30%,并建立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和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虽然充电基础设施以年均超22%的速度扩容,全国公共充电桩达1.48万个,东南部覆盖率较高,但西北部滞后仍是普及瓶颈。

第三是文化与制度摩擦。比如工会制度严格、劳动权益意识强烈,巴西工人注重工作生活平衡,与中国效率至上理念的碰撞曾导致早期项目延期,这与中国工厂高效快节奏的管理方式存在差异。

比亚迪重金押注巴西,不仅仅是为了本地销量,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面向南美乃至全球的新出口与产能枢纽。

随着东南亚、欧洲等市场逐渐趋于激烈竞争,巴西与拉美市场的辐射潜力凸显。从供应链到产品适配,再到人才管理与品牌塑造,比亚迪与其他中国品牌将通过巴西这块“试炼场”,逐步升级全球化能力。

相比传统出口策略,“本地化”才是撬动新兴市场的真正杠杆。对于比亚迪而言,卡马萨里工厂的投产是其全球化战略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一场长期价值博弈的开始。

未来,在巴西这片充满潜力但规则复杂的市场,中国车企不仅要与丰田、雷诺、大众等传统巨头正面交锋,还需直面政策多变、工会力量强大、充电基础设施滞后等多重挑战。品牌建设、渠道搭建、供应链协同和组织管理能力,缺一不可。唯有如此,中国车企才能在巴西生根、在拉美立足。(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韩敬娴 编辑|李玉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