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八吨重卡在高速碰撞中“腾空而起”,驾驶室如纸片般撕裂,重重砸向理想i8的前挡风玻璃。这戏剧性一幕,本是理想汽车发布会上的“安全秀”,却瞬间演变为一场关乎品牌信誉与行业底线的“罗生门”,引发了公众对汽车安全测试真实性、营销伦理边界的深切质疑。
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发布首款纯电SUV理想i8,并高调展示了其重卡连环撞击测试视频。视频中,理想i8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与重卡正面对撞,随后又经历侧面碰撞,结果显示i8的A、B、C柱及门梁均无变形,9个气囊全部弹出,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开。此外,视频还展示了i8以61公里/小时速度刮底刚性障碍物后,电池包底护板结构依然完整。然而,被撞的重卡——一辆乘龙卡车——在碰撞中四轮离地,驾驶室几乎倒在前车窗上,与货箱明显分离,受损惨重。更具争议的是,最初发布的视频中,重卡方向盘上的车标清晰可见,直接引发了网友对乘龙卡车安全性的质疑,甚至有评论直言“不敢买了”。
这场由理想汽车主导的“安全秀”,迅速演变成一场多方混战。乘龙卡车官方抖音账号率先发难,直言“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并强调“对撞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虚假宣传不能信”,同时表示法务部门已介入。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龙卡车所属公司)随后发布声明,指责理想汽车“使用特定场景测试,与实际场景运营存在严重差异,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和场景环境,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和非常规测试场景,发布与公众认知偏差较大的碰撞视频,不仅贬低公司品牌形象,还容易对广大车主造成误导,形成安全隐患”,并明确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理想汽车则在7月31日回应称,此次“超级实验”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全权委托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汽研进行测试认证,试验场地、设备及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理想汽车未作任何指定。理想还强调,i8开发阶段已满足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 24版五星标准及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 23版G+G+G+A标准,并涵盖100项测试工况,包括钻卡、卡车夹击等极限场景。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官方抖音上最新发布的对撞测试视频已将重卡车标打码。作为测试方的中国汽研(601965.SZ)也于7月31日回应,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不会因客户而刻意调节参数,并表示测试卡车为全新车,具体来源需与业务部门确认。但中国汽研同时指出,此次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而是一般用于车辆开发验证的“非标测试”。
这场争议的核心,直指汽车行业“非公告准入测试”的营销化运用。这类定制化测试,其参数设置(如碰撞速度、角度、配重,甚至被撞车辆的状态)往往由车企与检测机构协商确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严格的外部监管。这为车企制造“视觉奇观”提供了巨大空间,使其能够选择性地展示最有利于自身产品的“安全表现”,而非全面反映车辆在复杂多变真实路况下的全方位安全性能。与C-NCAP、C-IASI等强制性、标准化碰撞测试的严谨性相比,非标测试的公信力天然存在巨大鸿沟。当企业将这些“表演式安全”作为核心营销卖点时,消费者如同雾里看花,难以辨别真伪,整个行业也面临着“内卷”式虚假宣传的风险。这迫切呼唤监管机构介入,明确非标测试的披露规范,确保信息的透明与对称,杜绝“表演式安全”误导市场。
理想汽车在发布会上未对被撞卡车车标进行打码,直接导致乘龙卡车品牌形象遭受无端质疑,这无疑触及了商业道德的底线。这种通过贬损竞争对手来抬高自身的行为,不仅涉嫌不正当竞争,更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虚构、夸大产品性能,或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贬低他方产品,都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或不正当竞争,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乘龙卡车已明确保留法律追究权利,这并非空穴来风。此事件警示所有车企,营销必须建立在事实与诚信之上,任何试图通过“踩踏”竞争对手来抬高自身的行为,最终都将面临法律的制裁和消费者信任的崩塌。
这场争议的深层受害者,无疑是广大消费者。他们依赖车企的宣传和测试数据来判断车辆安全性能,一旦信息失真,不仅购车决策受损,更可能在实际驾驶中面临潜在风险。此外,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此次事件中也暴露出“既当裁判员又当服务员”的角色困境。当检测机构的收入高度依赖车企的商业合作时,如何确保测试的绝对公正性、避免测试方案向“戏剧性结果”倾斜,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拷问。
重建行业信任,需要多方协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汽车安全测试和营销的规范,建立更严格、更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甚至考虑将真实道路事故数据纳入安全评估体系,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车企应回归产品本身,以真实数据和技术创新赢得市场尊重,而非沉迷于“安全秀”的流量狂欢;消费者则需提高警惕,理性看待各类宣传,多方求证,避免被片面信息所误导。
汽车安全,不容虚假;营销边界,不容僭越。这场“罗生门”的深层逻辑,指向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在高速发展中,如何平衡技术创新、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永恒命题。唯有坚守诚信,回归本源,方能赢得长远的信任与发展,否则,每一次“安全秀”都可能成为一次信任危机,最终葬送整个行业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