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车子开的越少,磨损越小,寿命就越长。但其实,事实恰恰相反。一辆车如果经常不开,问题反而会越来越多,毛病也会频繁冒出来。而那些天天跑的车,反而状态更好,开的时间更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听上去有点反直觉,但却特别有道理的话题。
首先,汽车是个需要经常“运动”的机械系统。
车子本质上是一个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复杂机械体,它就像人的身体一样,需要定期运动来保持活力。如果长时间不开,机油、冷却液、防冻液这些润滑和保护系统就会静止,零件之间的油膜慢慢消失,摩擦系数变大,金属对金属的直接接触增加,反而更容易生锈、腐蚀。
尤其是像发动机内部的活塞、缸套、气门、曲轴等关键部位,它们之间本来就有非常精细的配合间隙,靠机油形成一层微米级的油膜来润滑。如果长时间不启动,这层油膜会慢慢滑落到底部,失去保护作用,零件裸露在空气中,就可能生锈、氧化,甚至出现粘连。等下一次再启动,发动机相当于“干磨”,启动磨损一下子就变得非常严重。
其次,电瓶容易亏电,影响整车电子系统稳定。
现代汽车的电子化程度非常高,从发动机管理系统到车窗电动机、仪表盘、胎压监测,甚至座椅记忆,全靠电来维持。而蓄电池本身也是有自然放电的,即便不开车,电瓶也在慢慢消耗电量。经常开车的人,发电机会不断充电,电瓶始终处于健康状态;而长时间不开,电瓶慢慢亏电,电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轻则启动困难,重则直接报废,需要更换电瓶。
而且一旦电瓶亏电到极限,不只是打不着火那么简单,车上的一些模块也容易出故障,比如中控死机、钥匙失灵、窗户无法升降等等,小毛病一堆堆,搞得人心烦。
第三,轮胎容易变形、老化,安全隐患增加。
很多人以为车停着不动,轮胎就不会磨损。其实不然。长时间停车,轮胎某一部分长时间受压,就会出现所谓的“胎面变形”现象,也叫做“胎平”。以后开起来的时候,会感觉车辆有抖动、方向盘不稳。而且橡胶本身怕老化,日晒雨淋、高温低温交替,都会让轮胎失去弹性,出现细微裂纹,增加爆胎风险。
一条轮胎的正常寿命不只是看行驶公里数,还跟使用年限和存放环境息息相关。哪怕胎纹还很深,如果胎壁已经老化龟裂,照样属于高危隐患,需要更换。
第四,刹车系统也会出毛病,关系到行车安全。
刹车盘和刹车片是紧密贴合又有细小间隙的,如果长时间不动,空气中的湿气容易在金属刹车盘表面形成锈斑。轻微锈蚀还好,开一段路能磨掉。但如果时间太久,锈蚀严重,刹车盘表面不平整,刹车时就会产生抖动、异响,严重时制动力不均,影响刹车效果。
更糟糕的是,刹车油也有吸水性,长时间不用,刹车油吸水后沸点下降,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刹车失灵。想想看,开着车突然刹不住,那可真是要命了!
第五,橡胶件、油封、软管老化开裂,隐患重重。
汽车上有大量的橡胶制品,比如各种油封、水管、真空管等等。橡胶制品是最怕静止老化的,即便不开车,它们也在慢慢变硬、变脆,最后开裂漏油漏液。你会发现,那些长时间停放的车,动一动就会出现漏机油、漏防冻液、漏变速箱油的现象。
这些问题,维修起来又费钱又麻烦,而且经常是连锁反应。一个油封坏了,可能导致周围电路短路,或是其他部件被油液腐蚀,维修费用成倍增长,令人防不胜防。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不开车导致的损坏呢?
当然有!如果短时间内(比如两三周)不开车,每隔一周启动一次,让发动机运转十几分钟,同时打开空调系统,带动空调压缩机运行一下,基本可以避免大部分问题。轮胎可以稍微挪动车辆位置,避免单点受压变形。至于电瓶,可以加装一个智能维护充电器,保持蓄电池的活性状态。
如果确实需要长期停放,比如出国、出差几个月,最好找个阴凉通风的地方停车,胎压稍微充高一点,避免胎面下陷。必要时给电瓶断电,减少自放电。还有防止鼠患——长时间停放的车容易成为老鼠筑巢的地方,啃咬线束,可别大意了。
你有多久没启动车了?要不要今晚下楼给爱车“热个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