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Ultra限时助驾免费交付

一台车补能到80%只要11分钟,这到底是车,还是快充站的展示柜?

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反应是——这也太离谱了吧?11分钟,几个小视频刷完,甚至你可能一杯咖啡都没来得及喝完,这么大一块电池就充到80%了。小米SU7 Ultra的这个480千瓦快充功率,说实话,比很多家庭用电总功率都高了一截。还有人调侃,这车跑得快不重要,关键是充电站能不能接得住。

小米SU7Ultra限时助驾免费交付-有驾

但冷静下来想一想,是不是这个数据真的“炸”得不太正常?或者换句话说,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吓人的数字,是不是整个汽车行业的普遍现象?今天咱们不着急下结论,拆开来看看。

先说这个11分钟的快充时间,和它背后的480千瓦充电功率。这两个数字放在市面上,确实是绝对的天花板水平。目前主流的新能源车充电功率多在100到200千瓦之间。像特斯拉Model S Plaid,超快充也才250千瓦;极氪ZEEKR 001 FR这样的高性能车,380千瓦;保时捷Taycan Turbo GT,270千瓦。这么一比,小米SU7 Ultra确实一下子拉高了天花板,冲到了一个让人仰望的高度。

小米SU7Ultra限时助驾免费交付-有驾

但这个快充能力,真的是小米车的独门秘籍吗?其实也不算。核心技术——宁德时代麒麟Ⅱ电池,算是目前电动车电池的头部标杆。快充功率高达5.2C(简单说就是几倍于电池容量的充电速度),是这款电池的“杀手锏”。所以,这个“11分钟”的成绩其实更多得益于供应链上的技术进步,而不是小米单独一家的突破。

再从实际使用角度看,这个11分钟真能天天用到吗?不一定。480千瓦的快充桩,在哪安、怎么安,是个大问题。要知道,充电站的主流配置还是120到180千瓦的快充桩,300千瓦以上的桩点还不多见。即便接入480千瓦的桩,电网能否扛住也是一回事。所以,这种超快充能力更多是为特定场景设计的,比如高速服务区、特定城市的旗舰充电站,而不是日常每个社区的“标配”。

小米SU7Ultra限时助驾免费交付-有驾

这么看下去,是不是觉得有点“虚”?但别急,我们再往深层看看。

小米为什么要这么着急跑到天花板去?其实,背后是整个行业的趋势在推。新能源车企的竞争,从最早的续航里程、智能化配置,到现在逐渐往性能和补能效率上卷。大伙发现,续航做到600公里以上,边际效应已经不大了。消费者更关心的变成了“充电方便不方便”“充电快不快”。于是,谁先把充电时间压到10分钟以内,谁就有可能在这波技术竞赛里拔得头筹。

小米SU7Ultra限时助驾免费交付-有驾

从这里再反过来看,小米推SU7 Ultra,搭载超高功率快充,其实是赌一个机会,是要在性能车市场里占一个高地。

但问题来了,这样的“高地”好占吗?或者说,这么花钱搞快充、搞高性能,到底值不值?这就得聊聊成本和盈亏了。

小米SU7Ultra限时助驾免费交付-有驾

SU7 Ultra的指导价,52.99万元起,纽北限量版则高达81.49万元。这定价,已经直逼甚至超过了特斯拉Model S Plaid、极氪001 FR这样的对手。按理说,性能车市场虽然小众,但利润应该不错。然而,一台车卖五六十万,小米真能赚钱?未必。

先看硬件成本。宁德时代的麒麟Ⅱ电池,算是当下最贵的电池之一,论大宗采购成本,至少占整车成本的30%以上。而像碳纤维中控台、运动方向盘这些用料,成本也不会低。再加上得靠几乎顶配的硬件撑起1.98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绩——三电机、顶级电控系统,这些都没一个是便宜的东西。

小米SU7Ultra限时助驾免费交付-有驾

再算研发费用。小米作为后来者,从零开始造车,研发投入巨大。过去几年,小米每年在汽车上的投入超百亿人民币。即便SU7 Ultra是高性能车中的旗舰,研发成本也得摊销到整个车系上,平均到每台车的成本不会低。

还有市场推广的费用。SU7 Ultra这种车,不可能靠低价走量,必须通过品牌营销去打声量、抢眼球。免费基础保养、终身辅助驾驶使用权,甚至连金融政策都做得那么激进——这些羊毛从哪儿出?说白了,还是在补贴用户体验,先圈住一批“种子用户”。

小米SU7Ultra限时助驾免费交付-有驾

这么看下来,小米SU7 Ultra的表现“吓人”,但更吓人的可能是账本上的数字。高研发、高硬件成本,再加上巨大的市场推广开支,短期内很难让这个项目盈利。更何况,小米造车才刚起步,整个体系还在摸索阶段,供应链、制造管理、售后服务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那么,这算“乱花钱”吗?也不完全是。造车行业本身就是个“高投入、长周期”的生意。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哪个不是靠前期的高投入换来的市场份额?特斯拉一路烧钱烧到今天,才有了现在的盈利能力;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前几年也都是亏损状态。小米入局晚,必须加倍投入抢时间,这种“亏损换市场”的路子,短期看起来风险高,但也并非没有章法可循。

小米SU7Ultra限时助驾免费交付-有驾

归根到底,小米SU7 Ultra这个车,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它的技术参数、性能表现,代表了目前行业的一个高点。但回到商业逻辑上看,它更像是小米造车的一个“形象工程”,是用来树立品牌、打响声量的。它背后的账本虽然不乐观,但也不至于完全脱离轨道。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但拆开后其实不算特别意外。这个市场竞争就是这么卷,谁都不想掉队。接下来要看的,还是小米能不能靠这个亮相,顺利打开后续的市场。而真正的考验,是它在中高端市场上的量产车型能不能跑得通。如果后续的车也能延续这样的技术优势,同时把成本压下来,才是真正的胜负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