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比亚迪可谓是疯狂之举,几乎所有车企都连夜谋划应对之策

昨晚比亚迪这波操作,把整个汽车圈都搅得睡不着觉。好些车企连夜召集市场部、销售部开会,翻账单的翻账单,算成本的算成本,就怕明天一开门被挤兑得找不着北。可要说这降价潮里最扎眼的,还得数比亚迪那几款热门车型的价格——之前标价快8万的秦PLUS DM-i,现在直接降到6块3毛8;海豹05更狠,5块9毛8就能开走。关键人家这不玩虚的,一口价明码标价,不用再找熟人磨嘴皮子砍价——毕竟省下来的钱,加箱油能跑小一千公里,比请人吃顿饭实在多了。

网上这两天讨论得热闹,有人说这是"价格战"的终极形态,也有人琢磨背后的门道。有位搞经济的朋友说得直白:"产销量上去了,零件采购能压价,生产线效率能提上去,单台车的成本自然往下掉。"这话听着耳熟,福特当年用流水线造T型车,把汽车从"贵族玩具"变成"平民工具";大众靠模块化平台,把帕萨特、迈腾这些车的成本摊得薄得能透光;丰田更绝,"精益生产"把库存、浪费抠到骨头缝里——这些大佬早把账算明白了:卖得越多,摊在每辆车上的研发、设备、人工成本就越少,降价空间自然就出来了。

可有人犯嘀咕了:"这么降下去,质量能保住吗?"这话不是没道理。前两年某新势力为了冲销量,把座椅填充物从高密度海绵换成低成本材料,结果车主坐半年就塌陷;还有车企减配雷达、缩水电池容量,美其名曰"优化配置"。但放到比亚迪身上,这话得再掂量掂量。人家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全是自己研发的,连电池用的锂矿都有长期合作矿场;整车零件自己能造的超过70%,有些热门车型甚至能到75%——自己把控产业链,成本降下来不算难,关键是质量这块儿,自己生产的零件,品控总比外采更上心吧?

昨晚比亚迪可谓是疯狂之举,几乎所有车企都连夜谋划应对之策-有驾

就说这秦PLUS DM-i,卖爆这么久不是没原因的。车主群里常有人说:"开两年没出过毛病,电池衰减也就百分之五,比某些进口车还靠谱。"海豹05更绝,底盘调校是比亚迪自己底盘团队做的,电耗比同级别低0.3度/公里,一个月省百八十块电费,两年就能抵出一顿火锅钱。这种"自己造、自己控"的模式,确实比那些靠堆配置、拼营销的车企实在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降价也不是万能药。要是所有车企都跟着砸价格,利润薄得跟纸似的,研发投入肯定受影响——毕竟电动车还在更新换代,固态电池、智能驾驶这些新技术都得烧钱。但比亚迪敢这么降,底气还是来自它提前布局的产业链:从电池原材料到整车组装,从电机控制器到车载芯片,人家早把能自己干的都干了,别人还在找供应商砍价呢,人家已经能把成本压到地板价了。

现在的问题是,这波降价潮能持续多久?消费者是该趁机抄底,还是等等看?有人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车企用低价抢占市场,等份额稳定了再涨回去;也有人说这是"赔本赚吆喝",等资本退潮,能活下来的没几个。但不管怎样,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能花更少的钱买到靠谱的车,总归是件好事。

昨晚比亚迪可谓是疯狂之举,几乎所有车企都连夜谋划应对之策-有驾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