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品牌汽车质量下坡路?听听车主圈和修车师傅咋说的
内容:
前两天微信车友群又热闹起来了,阿勇在群里发了张J.D.POWER那个质量榜图,骂骂咧咧地说:“买的新车才半年,就出现了第三次中控死机,这不是质量上升,这是拉垮啊!”旁边小李接了一句:“去年买的那款,也是,导航就像打麻将,开一开就给我洗牌重启,心碎了。”
现在这话题,汽车行业里头谁还没聊过?据师傅们私下说,设计漏洞比以前多了——每100台新车能有八九十个“设计毛病”,不是啥磕碰就是接线不合理。有些师傅吐槽:“用料是堆了不少,可测试就马虎。”比如车机卡顿这种事,不少品牌其实早就知道,可时间赶得紧,测试压缩,很多功能压根还在“内测期”就直接上马了,有点像那种半成熟小米手机,配置花哨,用着闹心。
说两句配置的事,车友群里老周曾经拆过国产那新出的座椅,结果扶手下隐约能听见电机异响。老周还拍了短视频,“你们听,这电机肯定用的是便宜的货,没两年就肯罢工。”座椅材料也经常给人变缩水,屁股坐久了直接塌陷。腰托本来是个福利,没想到长途开下来腰背更疼。顺带一提,据邻居王叔反映,今年某国产新能源车的座椅加热居然自动断电——冬天冷得人腿直哆嗦,售后来一句:系统升级等OTA。这不就是拿用车人当小白鼠?
科技配置多这几年确实快,屏幕越来越大,有些车型光屏幕就有仨。上回销售在展厅随口说:“我们这车语音助手识别全国方言”,阿勇试了下:“东北话识别得咋样?”结果识别率连一半都不到。语音助手喊了十遍,偶尔搭理一回。坐旁边的销售尴尬笑,悄悄说:“OTA快,缺点能补。”其实谁不知道,车不像手机,说升级就升级,安全和可靠性这一块不能将就。
行业里头,有种说法叫“功能堆料不等于可靠”。这点老技师张哥说得最明白,“你别光看屏幕大不大,不如刹车刹得稳不稳。以前老日系座椅就无聊,但人家十年不出问题。”阿勇他娘前阵子换新车,上班路上遇见自适应巡航突然罢工——下着小雨,系统直接闪断。案子一查,L2辅助驾驶遇雨就罢工的情况还挺多,车企嘴里说升级,实际修过五次还没好。“这可不是谁家的手机,说死机就重启。”她语气里全是无奈。
说到新势力车企,那节奏更快。厂里销售小张咋咋呼呼:“我们品牌不到两年就新车上市,创新嘛!”结果机修二师傅一肚子苦水:“传统车企还得三年磨一款,现在新牌子不到两年就上市。你跟我比,车子哪有老款耐操?”师傅随手举例:去年那台国产新能源,配置看着高,一遇高速方向盘就有细微颤动,他半夜加班干脆改了下转向机胶套才勉强能开。听说全国有好几个修理站都遇过类似故障,不是个案。
还有冷门事儿——最近老车主聚会,有人翻出八年前那批国产老车型的售后记录。那会儿用料还没堆得那么夸张,但省心,出问题少。就座椅来说,现在讲究“一键按摩”,以前压根没这玩意,但坐得久反而不腰疼。车友群里有人开玩笑:“老车靠得住,新车拼花哨,谁输谁赢?”没人敢拍胸脯保证。
武汉路况最近修得乱,阿勇下班一路坑洼,车机的大屏又黑了一回。“群里说你去售后刷软件试试”,他试了半次,师傅在门口摇头:“屏幕大没用,死机还是死机。”顺嘴还抱怨了几句这两年新车维修频率越来越高,比以前多了不少莫名其妙的毛病。有修理厂师傅甚至玩笑:再这么下去,我们小厂都快变大厂了。
说到最后,不知道那谁想不想听,王叔的老国产车这两天在二手车市场挂牌。别人问他:“换车了?”他说:“坐得腰疼,看屏幕晃眼,干脆换个老款吧。”新车的智能化功能骗过年轻人,但老司机心里盘算盘算盘也不是没数。那句老话:“开得安稳,坐得省心,有啥花里胡哨的,管你几块屏?”
听说昨晚有人在朋友圈贴了新车死机视频,小区邻居们开始私下议论:“国产车是智能,看着过瘾,就是还得慢点磨,别当我们是测试员。”等下回阿勇车子再死机,还不是得跑修理厂——师傅早就熟练了:“常规死机,插个电脑,升级等明天。”什么能让人省心,谁心里没点数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