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不少司机都遇见过这种糟心事:一脚油门下去,总觉得车子不得劲,跑起来沉甸甸的,低头一看才发现 —— 手刹没放!更要命的是,这糊涂账已经算不清,不知不觉居然开了 5 分钟。这时候心里肯定咯噔一下,琢磨着爱车是不是已经被折腾出毛病了?别慌,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让你心里有个底。
先得弄明白,手刹没放的时候,车子到底在经历什么。咱们常说的手刹,其实是驻车制动系统,原理特简单,就是靠制动片死死抱住刹车盘或者刹车鼓,用摩擦力把车子钉在原地。一旦没松手刹就启动,这对 “冤家” 就开始了持续不断的摩擦,就像俩人手拉手使劲搓,不出半分钟就得发烫。
就拿常见的家用车来说,在市区道路上以 30-40 公里的速度跑 5 分钟,制动片的磨损程度可不算轻。本来厚度均匀的制动片,可能会被磨得薄厚不一,寿命直接打对折。更麻烦的是后轮轮胎,很可能出现局部磨损加剧的情况,原本整齐的花纹变得坑坑洼洼,不仅换胎成本提前找上门,开起来还可能跑偏,就像被人拽着往一边拐,特别影响行车安全。
这时候轮毂也得跟着遭罪,温度会飙升到吓人的程度。之前有车主试过,50 公里时速带手刹跑 5 分钟,停下车摸轮毂(这里必须提醒,千万别直接用手,能烫出水泡),温度比正常行驶高了至少 50 度。为啥会这样?因为车子带着手刹跑,相当于背着千斤重担,发动机得额外使劲,油耗自然跟着涨。平时百公里 8 个油,这 5 分钟下来,瞬时油耗能窜到 12 个以上,真是既伤车又烧钱。
那怎么判断车子到底伤得重不重,用不用送修呢?其实方法不难,自己就能先做个初步检查。找个平坦的地方停车,比如小区门口的空地,先试试手刹。要是以前拉 3 格就能稳住车,现在得拉到 5 格才管用,说明手刹拉线可能被拉长了;或者拉起手刹后,轻轻一推车子就动,那制动效果肯定出问题了,这种情况就得赶紧处理。
再看看轮胎,蹲下来仔细瞧瞧胎面,要是有一块地方花纹明显变浅,甚至露出了帘布层,那这胎基本废了一半。摸轮毂的时候也得注意,正常行驶后轮毂是温的,要是烫手,就得检查轮毂轴承 —— 这玩意儿一旦因为高温受损,开起来会有 “嗡嗡” 声,速度越快响得越厉害,到时候换轴承可比现在检查麻烦多了。
开车的时候也得留心,要是感觉方向盘总往一边偏,或者踩刹车时车身发抖,十有八九是刹车部件出了问题。还有那些奇怪的声音,比如摩擦声、金属撞击声,都可能是零件磨损松动的信号,千万别当耳边风。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问,到底用不用送修?其实答案很简单:要是自己检查完没发现明显异常,手刹还能用,轮胎磨损不严重,开起来也没异响跑偏,那可以先不用慌。但保险起见,最好找个靠谱的维修店,让师傅把车子架起来看看制动片厚度,测测手刹拉力,花几十块钱做个检查总比以后花几千块大修强。
可要是发现制动片磨得快没了,轮胎局部已经秃了,或者开起来各种不对劲,那千万别犹豫,立刻送修。要知道刹车系统是保命的家伙,一丁点马虎都可能酿成大错。
说到底,带手刹开 5 分钟算不上灭顶之灾,但也绝对不是小事。现在的车子虽然没那么娇气,但这种操作终究是在透支零件寿命。下次开车前多留意一眼仪表盘,看到手刹灯亮着赶紧松开,既能省维修费,又能保安全,何乐而不为呢?要是你还遇到过其他开车小迷糊事儿,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避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