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猛攻欧洲,本地建厂成趋势,传统品牌积极应对

慕尼黑六月的雨,有点用力过猛。空气里混着柏油和新车皮革的气息。展馆外头,奔驰的大LOGO还在象征性地旋转着,毕竟用电了,声响低得像胆小鬼的呼吸。可哪怕主场,他们这些“欧陆豪门”的高管下车时鞋跟都敲得格外响,像要提醒所有人“老子还在”。而今年的展馆内部,说句不夸张的,装下了半个深圳。

这事要追溯起来,证据并不复杂。数据能说明一切: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极氪、欧萌达、零跑汽车这些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车市场悄然完成了5.1% 市占率的极速突破,比2023年几乎翻了一倍。你要是非要较真地问一句“这数值高吗”,那就得补充一句:宝马和大众恐怕昨晚都得多喝两杯才能入睡。

欧洲传统品牌有自己的底气。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下笔写到这里,有点像看见有钱太太的手提包:款款都熟,贵也认。欧洲人对宝马、梅赛德斯、大众等品牌感情深厚,有点怀旧味道。但逻辑再自信也怕锐器,眼下的中国车企“30%的价格优势”,在东欧、南欧这些钱包没那么鼓的市场,比黄金饰品还来得让人心动。而且,从展台阵容来看,一批中国车企和配套企业的规模之“庞大”,头顶甚至能结成雨云。

也不是全靠低价。钱袋子之外,还有技术这把枪。毕竟磷酸铁锂电池以及超级智能化系统,如果让欧洲老牌车企看到解剖图,恐怕得先问问自家工程师“咱有吗?”中国车企在电池成本、智能网联、自动驾驶上玩的花样,像极了街头耍猴的老艺人,表情淡定但手里从不空闲。

慕尼黑车展的新故事,从访客的投票器就写好了谜底。部分德国记者在社交媒体上自嘲:“展会上英文和中文沟通的速度,对德国佬来说是种人身攻击。”调侃归调侃,但在这一回合里,欧洲人的“骄傲”终究得分几步下楼。

当然,事情没有谁能永远风光。中国车企这波“出口转本地化生产”的花式操作,一部分为规避欧盟关税,一部分也是国内市场过了“赚快钱的热潮”。比亚迪去匈牙利建厂、奇瑞在西班牙安家、零跑跟斯特兰蒂斯抱团,架势已经不只是小打小闹的出口,而是捋袖子打算在本地扎根。原因呢?很简单——国内电动车产能过剩,129家企业卷到剩下不到15,谁不着急出海?

搬到欧洲本地玩,战线拉长了。生产、合规、供应链本地化、品牌认知重建,每一步步子迈得都像踩绳索。只是中国人天生对生死赛跑有脱敏反应,能在一夜之间刷出网红爆款新能源车,欧洲人想这样试试,恐怕得先对董事会道歉。

不过,欧洲车企也不像过去那样“高冷自信”了。UBS、BMI们的分析报告里通篇都是“困境”“博弈”“延误”之类的词。危机感逼得宝马、大众、雷诺都放下身段,计划两三年内扎堆上新小车,拼价格、拼性价比。甚至有人开始在欧盟那边敲门申请“燃油车禁售延期、混动豁免、电子燃油借口”,为自家传统业务多争点生存期。

说到底,这是老头子怕儿子不孝,年轻人看父亲唠叨。产业转型的齿轮一转,是水磨工——谁也绕不过现实的粘腻。某些欧洲车企主打“软件先行”,可数万行代码一交付,用户刷一遍差评,软件大佬都怀疑自己是造车公司还是互联网外卖。说技术壁垒多厚也罢,用户要用得爽才是真的骨气。

中国车企猛攻欧洲,本地建厂成趋势,传统品牌积极应对-有驾

而中国企业也并非一帆风顺。一边在欧洲辗转谋生,一边在本土拼个你死我活,头发掉得比焊接火星还快。工厂建起来容易,文化认可是个万里长征。欧洲用户除了“性价比”,还真在意品牌历史与本地口碑。一个新工厂没搞好,负面舆论回来能让当年在国内横着走的大腕也开始怀疑人生。

市场博弈,向来都是“看多了,谁都说得上话”。但行业内部都清楚,无论中国车企迈得多快,欧洲市场的油盐酱醋都得一勺一勺掺和。研发、售后、政策、用户体验、供应链,五指抓沙,仅凭一个“优势标签”,很难在这里变成河。

倒是资本市场最会看气氛。涨跌之间,是无数工程师和工人的灰头土脸。比亚迪的总经理也许会在晚宴后“冲一杯铁观音静静反思”,而大众高管可能会在报告会上问出“电动车是不是快成了白电”这样的问题——幽默归幽默,内心焦虑是掩不住的。

中国车企猛攻欧洲,本地建厂成趋势,传统品牌积极应对-有驾
中国车企猛攻欧洲,本地建厂成趋势,传统品牌积极应对-有驾

写到这儿,说点个人抽屉里翻出来的实话:中国车企出海,是主动求生,也是被动分流。欧洲各路车企的手忙脚乱,有点像警局夜班熬急了的刑警,总会有补救动作,但永远跟不上匪徒转弯的速度。“根深蒂固的忠诚度”,遇到价格战、技术战、政策战,真的能防得住全方位渗透吗?还是像过去的胶片厂——你觉得稳,但风来了挡不住?

中国车企猛攻欧洲,本地建厂成趋势,传统品牌积极应对-有驾

最终,市场这口锅,谁都要抬。中国车企的“猛攻”,欧洲本土的“反击”,看上去只是商业博弈。但技术、文化、规则和人心,错综交织。谁能真正扎根、谁会逐渐淡出,或许不会立刻见分晓。你说十年后的汽车展上,到底是谁在擦新logo?你我都不敢妄下结论。只能提醒一句,故事永远比数据更长,而赢家,从来不是最先起跑的那一个。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