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一过去,很多电车车主都在抱怨充电费涨得厉害。其实也不怪他们,毕竟去年还挺多车友说电动车省钱,像我朋友圈里的小吴去年还夸他的电费比油车便宜,平时上下班差不多快充一次,花不了几十块钱,开个半年都能省出几百块。
可是今年一算账,发现情况变了大半。他去高速服务区充电,充满电差不多快200元了,也就是说,一箱油差不多也就那价。这一瞬间,小吴脸都绿了。最低价时候,电费靠调控还能跑到0.2元一度,最高能到1.96元一度,差别档次大得惊人。
我记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别说,充电费用构成挺复杂的。电费由国网定价,服务费则由充电桩的运营商自己玩。平时我也曾羡慕大城市的充电站,那个服务费每天变动,最低才0.12元,最高还能到0.46元。你说,调价也有温度,想让客户感受到调整的弹性。广州那边更亲民,最低0.12,最高才0.46,一般时候也就0.3多一点。
但问题是,咱们这地方的运营商根本懒得调价。他们每天都按最高的服务费——9毛来收。也就是说,服务费已经从最低的几角上涨到9毛,十几块钱就能变得天差地别。于是,低谷时段的充电,电费加服务费,差不多走到四倍的差距。
这让我不禁想:是不是国家的指令也在逼近?我曾经以为,充电价像那样,应该是动态调控,平时低谷便宜,高峰贵。可现实是,充电站的服务费变得死板,早已不再跳舞。会不会将来,运营商更喜欢把价格定死在9毛?毕竟,从他们角度看,涨价也方便,调价复杂,钱都可以提前敲定。
这是不是预示着未来充电费用还会涨?我猜测这个可能性很大。尤其是在没有更优补贴或者政策限制的情况下,运营商会想办法把价格涨上去。有个比较,广州的充电站这几天,峰谷电的差价能到1.16元左右,如果服务费同时升到0.9元,那么一度电的价格就会突破2元。也就是说,充电变得比十年前买油还贵。
更别说,按照目前(这段先按下不表)公共充电桩的优惠电价,商业用电成本其实还要高出一截。估摸着按商业电价算,充电环境还会变更差。
那么车主们的体验就会变怎样?我突然想到,小吴每次高速上,电耗都在20度左右。电池92度,跑个400公里,充满电差不多得付180元左右。在最高峰的价格下,百公里就得花0.38元,而这已经逼近燃油车的油耗成本。
这还不算堵车带来的烦恼——有人对我说:堵车最怕关空调,电量少得快,也得一直看表,心都绷紧了。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的场景,很多时候还不够快,排个10分钟,充个30分钟,时间都耗的差不多了。有个修车师傅笑着说:我那修车的老板说,有些车主都怕排队,干脆就不充了,直接扛着,省得等。
我还记得,我刚才翻了下车主对比的资料,同价位的燃油车别说油费差异,连上下班油耗都差不多,但一旦加上充电涨价,电车的成本就会追着油车跑。你知道吗?我随口算个粗略数字,电费每公里的能源成本,按最高峰价,差不多比油费还高一倍。
这还没考虑到,假日出行的繁琐程度。那些车主可能也知道,开电车的最大麻烦在堵车时不能用空调,电量紧张,充不上电,尤其是高速服务区的快充设备,很多时候时间长得让人生气,车主就不断问自己:这一趟值不值得?以后还敢不敢再出远门?
(这段还没展开也先这么说)充电站的快充设备,为何不能像汽修厂一样快一点?是不是技术上有瓶颈?我在车展上见过一些新设备,能在20分钟内充满70%,但价格便又高不少。未来会不会成为常态?也不知道。
我思考来思考去,也就觉得,电动车的省钱说被放在一边讲了,其实大家都没那么省。未必每家每户,充电都能接到便宜的电价;特别是睡觉充电或夜间充电这个惯缓慢演变,未来的价格趋势还可以预期。
电动车和燃油车的成本对决,还存在很多变量:的变动、电价的政策、充电技术的升级,甚至用户的心情转变。未来十年,充电费会不会继续飙升?这是个莫名让人焦虑的问题。
你有没有试过在一些偏远的高速,看到充电桩封锁状态?我觉得类似的场景会越来越多。毕竟,充电桩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公路上的巨大需求。而且,谁又能保证,将来要不要涨价,到时候陪跑的车主是不是就要换回油车了?
电车的省钱遮羞布,可能早已经被撕开,镰刀随时都在背后。你说,未来的能源成本会不会像一样,轮番涨跌?我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清楚,也许,等到那个时候,手里的电费账单会告诉我答案。
你有没有觉得,一旦充电费变得合理一些,电车的吸引力会不会又回升?还是说,大家都惯了静待价格上涨的新常态?这个答案,留给未来去验证。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