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盲盒车:几十万随缘购,是创新还是作死?

今日汽车圈,真是热闹得跟集市上赶大集似的!

我这“用车社”的老本行,就是天天跟这些金属宝贝打交道,但今天这事儿,真是有点刷新我的“车圈儿认知”。

咱们今天不聊那些个“堆料冠军”、“性价比之王”,咱得说说,这汽车圈里,来了股子“新势力”,玩儿法有点儿出人意料。

前两天,我刷到个视频,说是某个新能源车企,搞了个“盲盒”新车发布会。

这“盲盒”是啥意思?

就是你交钱,啥车都可能拿到,颜色、配置,连车型,全凭运气!

当时我就“嘶”了一声,这不跟以前玩儿抽卡游戏似的吗?

只是这回是真金白银,几十万的车,抽抽就给你了?

我寻思着,这帮搞车的,是集体穿越回了九零年代,玩儿“惊喜大派送”呢?

这消息一出来,立马就炸了锅。

汽车圈儿里的那些个“大V”,一个个都冒头了,有的说这是“创新”,有的说这是“作死”。

我一看这架势,这不就是一场“武林大会”嘛,各路英雄好汉,都想在这“盲盒”里分一杯羹,或者,狠狠地吐上一口唾沫。

先不说这“盲盒”到底靠不靠谱,就说这发布会的现场,我看了视频,那叫一个“锣鼓喧天”。

舞台上,几个穿得闪闪发光的“主持人”,对着一堆“神秘盒子”,又是鼓掌又是尖叫。

底下坐着的,有媒体,有大V,还有一些已经掏了钱的“准车主”。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

怎么形容呢?

一种“赌徒”的狂欢,又夹杂着一丝丝“被套牢”的忐忑。

我当时就想,这要是真抽出来个啥“意外”,比如一辆老年代步车,或者一辆报废车,这现场,是不是得立马变成“维权大会”?

新能源盲盒车:几十万随缘购,是创新还是作死?-有驾

话说回来,这年头,啥玩意儿不能“盲盒”一下?

手机、零食,还有“盲盒公寓”,都见过。

人家车企这么做,是不是也想蹭一把“盲盒”的热度,让大家觉得这车“潮”,这车“酷”,这车“有未来”?

也许,他们想玩的是一种“情感连接”,让你在期待和惊喜中,对这辆车产生一种“独一无二”的感情。

比如,你抽到了一个你特别喜欢的颜色,你是不是觉得这辆车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就算性能一般,配置不高,你是不是也“爱屋及乌”了?

不过,作为“用车社”的老司机,我可不能光看热闹。

这“盲盒”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咱们得仔细瞅瞅。

成本控制的“小算盘”

首先,我想到的是成本。

大家知道,汽车制造,尤其是电动车,研发、生产、库存,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如果采取“盲盒”模式,是不是意味着,车企能根据市场反馈,或者说是“抽奖结果”,来灵活调整生产计划?

比如,某个配置的订单少了,就少生产;某个颜色的订单多了,就多生产。

这样一来,是不是就能大大降低库存压力,减少积压的风险?

而且,大家想想,如果一个车型,有N种配置,N种颜色,车企是不是就不需要生产所有组合的现车?

而是只需要生产一些“基础部件”,然后根据“抽奖”的结果,再进行最后的组装和匹配?

这听起来,有点像“流水线”的升级版。

理论上,这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此诚不可夺之志也!”

然而,问题也来了。

如果车企把“盲盒”作为一种成本控制的手段,那么,那些“幸运儿”们,他们拿到手的车,会不会是那些“不那么受欢迎”的配置或者颜色?

想想看,如果大家都想要那款顶配的、骚气的红色,结果你抽到的是基础款的、灰扑扑的车型,这心情,得有多“复杂”?

这可不是“惊喜”,这是“惊吓”啊!

消费者权益的“隐患”

再者,咱们得聊聊消费者的权益。

汽车,不是一件小玩意儿,它关乎你的出行安全,你的驾驶感受,你的生活品质。

你买件衣服,不合适,退了换了;你买个手机,不喜欢,再卖掉。

但汽车呢?

你花了几十万,买了一辆“盲盒”车,结果发现,这车根本不适合你,配置太低,空间太小,或者你根本不喜欢这个颜色,怎么办?

退?

难!

换?

更难!

而且,如果“盲盒”里抽出来的车,存在一些“硬伤”,比如设计缺陷,或者某些关键性能不达标,消费者该找谁说理去?

车企一句“这是盲盒,您得认命”,是不是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了?

这简直就是把消费者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让他们变成“被收割”的对象。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思量,自难忘。”

我想起我一个朋友,他买车的时候,就是因为纠结颜色,纠结了好几个月,最后才定的。

你说,要是让他“盲盒”一下,他能接受吗?

我估计他得原地“抓狂”!

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买车是一件大事,是实现“移动出行”的开始,是承载家庭梦想的伙伴。

你不能让他在这种“碰运气”的消费里,承担那么大的不确定性。

新能源盲盒车:几十万随缘购,是创新还是作死?-有驾

行业变革的“催化剂”

当然,也有人说,这“盲盒”新车,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迫使车企不得不出此“招数”来吸引眼球,来寻求突破。

大家都拼命降价,拼命堆配置,感觉都快“卷”不动了。

这时候,来个“盲盒”,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一颗石子,瞬间就能激起层层涟漪。

这可能会加速行业的“洗牌”。

那些真正有实力、有底蕴的车企,可能会把“盲盒”玩成一种“营销亮点”,比如,提供一些“盲盒限定版”车型,或者在“盲盒”里加入一些“额外福利”,比如免费保养、延长质保等等,来增加吸引力。

而那些本来就“岌岌可危”的车企,如果玩不好,或者被消费者用“钱包”投票,那可能就真的要“告别市场”了。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

大家想想,如果一个车企,把“盲盒”作为一种“常态化”的销售模式,那它可能真的在“冒险”。

因为,汽车消费,终究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

你不能指望靠“运气”来赢得市场。

消费者也不是傻子,他们最终会用钱投票,选择那些真正能满足他们需求,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车企。

所以说到底,这事儿,就是一场“游戏”和“生活”的界限模糊。

一边是车企想方设法“出圈”,玩转流量,降低成本;另一边是消费者渴望“物有所值”,实现“购车自由”,拥有一个称心如意的伙伴。

我个人觉得,这种“盲盒”式的销售模式,如果只是作为一种“限时”、“限量”的营销手段,比如,在某个特殊的节日,推出几百台“盲盒惊喜车”,并且明确告知消费者可能抽到的车型范围,给予一定的“保底”承诺,那或许还能接受。

但如果把它变成一种“主流”,一种“常态”,那风险就太大了。

想象一下,你辛苦攒了钱,准备买一辆车,结果在“盲盒”里,“抽”到了一辆跟你需求完全不符的车。

那种失落感,那种被“辜负”的感觉,会让你对这个品牌,甚至对整个行业,都产生怀疑。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倒是很好奇,接下来,这“盲盒”新车,还会玩出什么新花样?

会不会有一天,你买车,连动力总成都得“盲盒”?

到时候,你开在路上,突然发现,你的车,可能是个“小排量”,或者,是辆“老技术”?

那画面,想想都觉得…

有点刺激,又有点让人不安。

各位朋友,你们怎么看?

这“盲盒”新车,是“玩得溜”,还是“玩脱了”?

你们敢不敢尝试一次“盲盒”?

反正我是…

暂时不敢。

我还是喜欢,明明白白地把钱花在实处,选择一款,我真正喜欢,并且适合我的车。

新能源盲盒车:几十万随缘购,是创新还是作死?-有驾

这年头,车圈儿的事儿,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咱们下次再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