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锋利的刀,不是厨子的刀,也不是刺客的刀,而是产品经理的刀。当老板的增长焦虑开始写在脸上,产品经理的刀就能精准地阉割掉产品多余的脂肪,甚至是一些不那么核心的器官,然后打上“青春版”的标签,卖给那些预算刚刚够到门槛的年轻人。
恭喜,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终于也学会了这一套从东亚神秘大陆传过去的互联网黑话,并成功应用于造车实践。
最近两天,科技圈和财经圈弥漫着一股特斯拉要完蛋了的气氛。股价一夜之间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下窜,直接蒸发掉一个中等国家的GDP,换算成人民币是4630亿。紧接着,特斯拉北美官网悄悄上架了一款丐版中的丐版Model Y,39990美元,完美错过了马斯克当年吹下的3.5万美元的牛。
这辆新车,突出一个“四大皆空”。全景天幕?不好意思,为了轻量化,给你一块铁皮。后排娱乐屏?后排乘客不配有娱乐。扬声器从17个砍到8个,让你从听演唱会现场变成听村口大喇叭。就连轮毂都小了一圈,美其名曰“提升能效”。

这操作熟悉不熟悉?太熟悉了。就像你花大价钱买了张演唱会门票,进去发现主唱在对口型,伴奏是U盘里放的。这哪是造车,这简直是商业行为艺术,艺术的核心就是告诉你,成年人的世界里,除了发胖,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
很多人把特斯拉这一波操作归结于美国取消了电动车补贴。逻辑很简单,以前政府爸爸给7500美元,现在爸爸不管了,特斯拉只能自己割肉,把价格降下来。
这个逻辑对,但只对了一半。把一个复杂商业决策的锅全甩给政策,就像把考试不及格归咎于笔没喝饱墨水一样,天真且愚蠢。
补贴取消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骆驼本身早就被掏空了。
我们得用那个【第一性原理追问法】来扒一下特斯拉的底裤:它不这么做会死吗?
短期内不会死,但长期看,它的“神话”会死。
特斯拉的股价为什么能顶这么高?因为它卖的从来不是车,而是一个“科技信仰+增长故事”的打包服务。它的估值是按照科技公司来的,对标的是苹果和谷歌,而不是福特和通用。科技公司的核心是什么?是指数级增长。一旦增长停滞,哪怕只是放缓,资本市场就会立刻翻脸,把它从科技股的VIP室里一脚踹到制造业的流水线上去。
而现在,特斯拉的增长故事,有点讲不下去了。
一方面,能买得起五六万美元车的人,能尝鲜的,基本都买了。剩下的市场是价格更敏感的主流大众,你不降价,他们凭什么买你这个“电动爹”?
另一方面,全世界的竞争对手都缓过来了。国内比亚迪都快把特斯拉按在地上摩擦了,欧洲老牌车企的电动化也在提速。以前是没得选,现在是你特斯拉凭什么这么贵?就凭你那比脸皮还厚的自动驾驶牛皮,还是那能当镜子用的内饰?
所以你看,补贴取消只是一个契机,一个让问题暴露的放大镜。真正的问题是,特斯拉躺着赚钱的好日子到头了。
它必须放下身段,去抢更残酷的存量市场。
这就像一场拳击比赛,前几个回合特斯拉靠着新奇的步法和没人见过的招式,把传统对手打得晕头转向。现在对手们都研究透了它的录像带,也开始用同样的电拳头回击了。这时候,比的就不是谁的拳头更炫酷,而是谁更抗揍,谁能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这辆丐版Model Y,就是马斯克打出的一记又虚又实的闷拳。
说它虚,是因为它在透支品牌价值。特斯拉的品牌力,是靠着“科技、豪华、颠覆”这些光环堆起来的。现在你亲自下场搞“减配降价”,无异于告诉全世界: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这会让很多潜在的高端客户,在选择特斯拉时心里犯嘀咕。
说它实,是因为它精准地切中了当下的经营困境,是一种典型的【快种快收】策略。在当前环境下,没时间搞什么颠覆式创新了,必须快速迭代,快速验证,用一个相对低价的产品去稳住销量,保住工厂的产能利用率,给财报续命。
这个操作背后的利益博弈简直不要太精彩。
对于特斯拉自己,这是断臂求生。牺牲一部分品牌调性和单车利润,换取市场份额和股价的稳定预期。
对于消费者,这是一次精准筛选。一部分人觉得,我终于能用更少的钱买到特斯拉的标了,值!另一部分人则会觉得被当成了韭菜,那个曾经承诺要造人人开得起的电动车的屠龙少年,终究变成了恶龙。
对于竞争对手,这是公开宣战。特斯拉把价格战的火,从中国烧回了美国本土。大家谁也别想舒服,都给我卷起来。
其实,马-斯克这一套操作,我们早就该习惯了。
想当年,Model 3发布时,3.5万美元的价格石破天惊,订单收到手软。然后呢?然后就是漫长的跳票和涨价,第一批用户基本都是花五六万买的。
那个3.5万的承诺,就跟渣男的情话一样。说的时候情真意切。过后绝口不提。
这就叫什么?这就叫【瞎积薄发】。用一个根本不准备大规模兑现的承诺,撬动了巨大的市场关注和前期订单,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和品牌积累。现在故技重施,不过是把价格从3.5万换成了3.99万,套路还是那个熟悉的套路。
配置砍了。价格没到。承诺飞了。马斯克图个啥?图的就是在财报电话会上,能有一个漂亮的交付量数字,好给华尔街的分析师们继续画饼。至于饼里夹的是牛肉还是图片,他们不在乎。
所以,别再问特斯拉是不是要凉了。
它不会凉。但它正在从一个神话,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公司。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必然的。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看起来数据完美,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这次的减配和股价下跌,就是那个藏不住的阴影。
它标志着特斯拉“软件定义汽车”的神话上半场结束了,现在进入了“成本定义汽车”的血腥下半场。在上半场,马斯克是颠覆者,是神。在下半场,他必须学会做一个精打细算的商人。
而对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唯一要记住的就是:当一个科技公司开始跟你大谈“性价比”的时候,不是它良心发现了,而是它的日子,真的不好过了。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