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上,轨道交通宛如一张不断编织、加密的大网,每一次线路的联通、每一种运营模式的创新,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区域发展的大格局。广珠城际铁路借道广州 湛江动车组这一看似简单的 “线路复用” 举措,实则蕴含着从交通布局到经济协同、从技术突破到制度创新的深刻变革,堪称一场静水流深的 “湾区脉动” 交通革命。
借道运营这一现象,往小了说是灵活调配线路资源,往大了讲,它可是 “四网融合” 战略的生动体现。以往,铁路线路各有归属,不同运营主体之间像隔了一层 “玻璃门”,资源难以高效流动。而现在,广珠城际与广州 湛江动车组携手,打破了这种限制。这一做法更是广湛高铁通车前的巧妙过渡。要知道,新线路建设耗时费力,在广湛高铁尚未建成的空窗期,借道运营就像及时雨,补上了运能的缺口,还省下了大量资金和时间成本,性价比超高。
先看广珠城际,它的运能其实有不小弹性。在珠海段,平日里的利用率只有 49.1%,每天开行 81.5 对列车,可实际上它的上限能达到 166 对。再看客流时间分布,通勤低谷期,好多座位都空着,空座率高达 30%;但到了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又被压缩到短短 5 分钟,忙闲不均十分明显。而深湛铁路那边,情况截然不同,面临着饱和困境。
日均 40 对动车,一到暑运,单日客流能猛增到 12 万人次,远超设计负荷的 20%。而且,在茂名段,货运占了 41%,客货争线,列车延误成了家常便饭。广珠城际的 “闲” 与深湛铁路的 “忙” 形成鲜明对比,借道运营正好取长补短,优化运能配置。
近年来,粤西地区融入大湾区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交通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从经济融合角度讲,中山小榄的五金产业和湛江钢铁产业,上下游关联紧密,产业供应链急需高效交通来保障物资流通。再说出行成本,坐动车从广州到湛江,票价在 185 228 元之间;坐飞机呢,得 750 1030 元;大巴倒是便宜点,要 200 元,但舒适性又差些。
这么一比较,动车性价比就凸显出来了。还有出行体验,以前换乘麻烦又耗时,现在借道实现免换乘,一下子能节省 40 分钟。就拿春运来说,单日跨线客流高达 13 万人次。再看反向春运趋势,2025 年春运,广州、深圳、东莞成了人口流入前三的城市,粤西到珠三角的客流增长了 30%,交通需求愈发旺盛。
轨网能实现兼容,背后是一系列硬核技术支撑。轨距方面,大家都采用 1435mm 的标准轨距,还配备 CTCS 2 列控系统,这就像给不同列车配上了通用 “钥匙”,能在轨道上畅行无阻。调度上,GSM R 系统立下大功,它能实时整合跨线车次信息,比如 D7555 次列车就能实现直通运行,高效又有序。
深江铁路的建设更是技术突破的典范。珠江口隧道堪称 “硬骨头”,13.69 公里的海底段,水压高达 1.06 兆帕,在国内首屈一指。在 2028 年全线贯通前,借道运营在过渡期发挥着运能代偿作用,衔接起区域交通的 “断档”。
借道运营,让路网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广珠城际 + 深湛铁路” 强强联合,覆盖了中山、佛山等 8 个城市,形成复合交通通道。时空距离也大幅压缩,以前从中山北站到湛江西站,耗时较长,现在能缩短至 3 小时内,城市间联系更紧密。货运能力也迎来释放契机。等广湛高铁通车,预计能分流深湛铁路 60% 的客流,深湛铁路就能 “轻装上阵”,专注货运,年货运量预计跃升至 1500 万吨。湛江港作为海铁联运枢纽,2023 年吞吐量达 2.83 亿吨,借助铁路网络能更好对接海南自贸港,拓展经济腹地。
在制度层面,政策是强大的助推器。《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实施方案》出台,打破了运营中的各种壁垒,让线路、车辆、人员等资源能自由流通。调度模式也在革新,“公交化运营 + 跨线运输” 双管齐下,2025 年新增 10 列跨线车,让出行选择更丰富。未来,广湛高铁通车后,将带来 1.5 小时直达的高效体验,倒逼沿线城市在产业、人才等方面加速协同。深中通道通车后,日均 10 万车次的流量,带动物流扩容,比如海鲜单次发货量可达 1.2 万箱,产业协同发展一片向好。
广珠城际铁路借道广州 湛江动车组,短期内,优化了票价、时效和换乘体验,解决了民众出行的 “急难愁盼” 问题。长期来看,为全球城市群轨网协同提供了宝贵的 “中国方案”。它将制度创新、技术复用与需求响应完美结合,展现了大湾区在交通治理上的智慧。在轨道交通的助力下,大湾区正逐步构建起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未来发展不可限量,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蓝本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