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点的展厅灯光很亮,玻璃幕墙上映着外面商场的反光。偌大的吉利Logo在一台崭新的M9车头上熠熠生辉,六个硕大的真皮航空座椅恨不得贴着玻璃外,吸引着路人驻足。有个年轻人站在副驾一侧,拿着手机不停滑动,时不时蹲下身扒开底盘往里看,仿佛他不是在看一辆车,而是在核查一笔账——这19.38万的价格,质量算不算对得起他的钱包。19万多,买个大六座,激光雷达顶顶头上,副驾背后一块大娱乐屏在闪,冷冻饮料听着歌,还有AI调节底盘……是便宜,还是便宜有深意?
这时候不妨也问问自己:如果你是那个徘徊在展车旁的人,面对这辆吉利银河M9,你会买单吗?你会好奇这个价格,是不是行业良心,还是另一个刷新认知的开端?
先来捋一下案发经过。吉利银河M9,吉利刚发布的六座中大型SUV,官方预售价定到19.38万。现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上,带9字头的车横行——问界M9、腾势N9、小鹏G9、蔚来ET9、理想L9,动辄30万、40万甚至更高,似乎只要你名字起得够大,价格也得跟着“豪横”。但吉利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看着一众对手在金字塔顶端玩起了数字游戏,硬是把大号SUV的入门门槛,一脚踩到了20万线下。
按过往吉利的惯例,预售价格多半还要留出几千甚至两万的“跳楼空间”。也就是说,等到正式上市,你手上十八九万就能摸到一台五米二的六座SUV。再看看所谓的配置清单——冰箱、按摩椅、娱乐屏、千里浩瀚H5智能驾驶辅助、1个激光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双腔空悬、CDC阻尼可调底盘。这些原本是三十万以上才能望见的玩意儿,如今贴在了20万以内的价格标签上。到底是技术平权的大潮,还是白菜价里的新内卷?有时候梳理证据,比追凶还刺激。
行业惯例里,“白菜价高配置”往往意味着两种事:要么靠量出奇迹,实现了规模化降本;要么就是薄利多销,甚至在某些方面精打细算,肉眼看不见的地方做了取舍。数据不会说谎,吉利银河今年1-7月销量达到64.3万辆,同比大涨233%,在全部新能源汽车品牌里也拼到了前排。热卖的全是20万以下车型,星愿24.5万,银河E5 9万,EM-i 8万出头,都属智能配置、颜值当道的“物美价廉”。这不是靠天吃饭,是真突破了成本与价值之间壁垒。
李书福这次的策略可谓“步步为营”,没有贪功冒进,也没直接杀入三十万以上那个什么都要挑刺的细分市场。在20万边缘,吉利把自己八爪鱼似的研发资源和供应链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同一平台共线生产的好处就是,技术下放、零件复用、人工分摊成本,最终把压下来的那点成本用智能配置给用户添回去。用我们法医的行话讲,这叫“物证归一”,既要保证证据链的完整,也得兼顾现场的客观痕迹,不能有断点。
当然,高性价比偶尔也埋着“概率性意外”。在价格屠夫的大背景下,有时候后期品控、服务细节等问题,只有买回家用一阵才会慢慢显露。传统车企大厂好处是稳定,短板也显而易见——创新可能不如造车新势力快,决策链条再怎么精简,也难比年轻品牌灵活。但对于手头预算有限、又不想掏智商税的用户来说,有李书福背书、又有技术融合的吉利,无疑安全感更厚一层,至少不会买到品牌债务烂尾或者软件升级全靠信仰充值的电动车。
不能否认,吉利银河M9是中国制造“弯道超车”的又一实证。冷静来看,技术层面下放、智能化配置普及其实是一种卷出来的“时代红利”,并非法外狂徒随意补贴。行业变迁里,消费者能以一半价格享受原本“高攀不起”的体验,这就像我曾经解剖现场,用最基本的工具,却能精准还原死亡的细节本质,关键在于流程制度以及执行力。企业与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低价高配会不会影响行业秩序”“中国品牌靠价格战能否立于不败”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比案发现场还难有定论。车市的“证据链”远比现场来得隐秘——价格谁也卷不过时间,用户谁也骗不过体验。有时候你会发现,小卖部就能买到的东西,翻个包装进了商场身价就涨了三倍。怎么界定这其中的价值与成本?无非都是握在掌心的那柄标尺罢了。就像深夜查勘现场,阴影里总藏着预料之外的可能。
我并不想下个“吉利一定赢了”的结论,也没打算讴歌国产品牌的所谓崛起。更现实的,是新旧更替、产业迭代背景下,每位用户对20万级国产大SUV的预期和判断。是相信稳妥的“价格平权”和“品牌背书”,还是享受追新猎奇可能带来的小惊喜?风口下的吉利银河M9,算是猎物还是捕猎者?这问题,或许得等一批车辆开到五六年以后再慢慢回看。
最后,还得扪心问一句:一辆六座SUV,激光雷达、双腔空悬、AI数字底盘,只要20万,你会信任它的平衡与良心,还是担心哪天发现价格背后的隐秘账本?这道选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同的下注和各自的故事罢了。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