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价值370亿的“人体模拟”竞赛
“机器人进工厂,工人会失业吗?”2025年两会后,“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级未来产业。而嗅到商机的车企巨头们已悄然开战:
上汽牵手深圳创企逐际动力,比亚迪豪掷亿元押注触觉传感器,长安联手海尔跨界布局人形机器人。
背后是2030年370亿元人形机器人市场的诱惑——7年内规模暴涨16倍,谁也不想错过这场“汽车进化史的分水岭”。
01. 为什么车企疯抢“具身智能”?
痛点直击:人力成本压垮制造命脉
蔚来工程师乙鹏一语道破:“全球人力成本飙升,传统工业机器人已无法满足汽车智造需求。”
安全替代:焊接、涂装等高危工序,人形机器人可零失误操作;
降本利器:广汽自研机器人GoMate进入生产线后,单车间人工成本直降35%;
技术反哺:小鹏将自动驾驶技术迁移至机器人,2026年量产工业版L3级“钢铁工人”。
政策东风推波助澜:国家将具身智能列为“新质生产力”核心,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车间已成定局。
02. 三大巨头路线对决:开放派vs垂直派vs融合派
▶ 上汽:生态联盟“借鸡生蛋”
联手初创公司逐际动力共建实验室,主攻汽车场景机器人算法;
借力逐际的VLA模型框架与数据引擎,快速补齐技术短板;
野心:打造“汽车产业链具身智能安卓系统”,开放生态吸引开发者。
▶ 比亚迪:全栈自研“死磕硬科技”
超亿元战略投资帕西尼,锁定机器人“卡脖子”技术——触觉传感器;
帕西尼6D传感器精度达0.01N(人类手指敏感度的10倍),让机器人能“摸”出鸡蛋裂纹;
与港科大共建实验室,用自动驾驶数据训练机器人模型,双向技术反哺;
内部代号“尧舜禹”的人形机器人项目,招揽全球博士攻坚。
▶ 长安:整车智能“跨界破壁”
定位汽车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推出交互式智驾系统:
用户说“我头晕”,系统自动靠边停车,融合座舱与驾驶域;
联手海尔进军家庭服务机器人,2027年量产人形产品;
投入500亿布局“海陆空立体出行”,机器人只是第一站。
03. 技术卡位战:传感器、算法、数据的生死竞速
比亚迪死磕触觉:帕西尼传感器让机器人灵巧手成本从6万降至6000元,破解产业化瓶颈;
上汽强攻数据引擎:联合上海机器人研究院制定行业标准,掌控检测认证话语权;
长安押注交互融合:自研中央计算平台打破智驾与座舱割裂,响应速度提升30%。
残酷现实:优必选Walker S机器人已进入比亚迪工厂实训,但若无法突破“类人精细化操作”,车企砸钱造出的可能只是高级机械臂。
04. 暗藏隐忧:狂欢下的三大陷阱
成本悬崖:广汽GoMate搭载全固态电池续航6小时,但单台成本够雇10个工人干3年;
技术虚火:某车企AI机器人仍要预设程序,与“自适应环境”的具身智能相去甚远;
生态孤岛:上汽、比亚迪各自建标准,可能导致产业链重复投入。
专家警告:2027年是分野点——要么规模化落地,要么泡沫破裂。
结语:汽车消失?未来出行变“机器人总动员”
当长安宣布汽车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当比亚迪用造电池的耐心攻克触觉传感,一场更颠覆的变革正在酝酿:
汽车工厂变机器人孵化基地,产线上忙碌的既是“工人”也是“产品”;
家用车进化成移动机器人,白天送货晚上陪护老人……
王传福的断言正在应验:“智能化不是功能叠加,而是汽车物种的进化”。
此刻,上汽的算法工程师、比亚迪的触觉实验室、长安的交互系统,正悄然拼接出中国智造的下一张王牌。
“当机器人学会换轮胎,4S店会消失吗?” 答案藏在巨头的实验室里,也藏在每个用户的期待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