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众集团在7月的财报会上高调宣布“上半年欧洲电动车销量超越特斯拉,首次登顶区域销冠”时,恐怕没人能想到,短短两个月后,其德国两家核心电动车工厂会同时传来停产消息——茨维考工厂10月8日起停工一周,埃姆登工厂削减工时,涉及ID.3、ID.4、ID.7等主力车型交付。这不是偶发的产能调整,而是传统汽车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中,第一次公开暴露“销量冠军”光环下的结构性裂痕:当规模化产能惯性撞上市场需求的“隐形刹车”,即便是欧洲电动车市场的领跑者,也难逃转型阵痛的洗礼。
一、销量与停产的悖论: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冰与火”
大众的“销量冠军”并非虚言。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数据,今年上半年,大众集团在欧盟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市场的纯电动车销量达23.1万辆,同比增长18%,以0.3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超越特斯拉(22.9万辆),终结了后者连续4年的区域销冠地位。其中,ID.4以7.2万辆的销量成为欧洲最畅销电动SUV,ID.3也以5.8万辆跻身紧凑型电动车前三。
但与亮眼销量形成反差的,是终端市场的“暗流涌动”。德国汽车行业分析师马库斯·申克在最新报告中指出,大众ID系列在欧洲部分市场的库存周转天数已攀升至75天,远超行业公认的60天健康线;而茨维考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从去年的92%降至今年的78%——这意味着,即便没有停产,工厂每天也有近500辆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销量增长更多依赖经销商库存而非终端真实需求。”一位不愿具名的大众欧洲经销商透露,为冲刺上半年销量,大众对ID系列给出了最高达7%的终端折扣,部分市场甚至推出“0首付+3年免费充电”的促销套餐。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虽短期推高了上牌数据,却让渠道库存压力陡增。当7月促销退坡后,8月ID系列欧洲终端订单量环比下滑12%,直接触发了工厂的产能回调。
这正是欧洲电动车市场当前的“冰与火”:一方面,在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政策倒逼下,车企电动化投入持续加码,2023年欧洲电动车产能同比增长35%;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却在高通胀、能源价格波动中趋于理性,今年上半年欧洲电动车市场增速从去年的25%放缓至12%,且购车偏好从“尝鲜型”转向“实用型”,对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当“政策驱动”遇上“需求降温”,产能与需求的错配便成了必然。
二、传统产能惯性:欧洲车企的“转型枷锁”
大众此次停产的两家工厂,恰是其电动化转型的“标杆”。茨维考工厂曾是大众燃油车时代的核心基地,2020年完成全面电动化改造,投资超12亿欧元,年产能规划为33万辆;埃姆登工厂2022年转型电动车生产,专注ID.7等中高端车型,设计产能25万辆。两工厂合计规划年产能58万辆,占大众欧洲电动车总产能的62%。
但传统车企的产能规划,天然带着“规模化惯性”的烙印。燃油车时代,车企信奉“越大越好”——固定产线、标准化生产、长周期排产,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这种模式在需求稳定增长的燃油车时代行之有效,但在电动车时代却成了“枷锁”:电动车技术迭代速度快(电池、电驱、智能化配置每18个月更新一代),消费者需求更碎片化(从微型车到豪华车,从城市通勤到长途自驾),要求工厂具备“柔性生产”能力,能快速切换车型、调整产能。
反观大众的两家工厂,茨维考工厂主要生产ID.3、ID.4等MEB平台基础车型,埃姆登工厂聚焦ID.7等高端车型,产线专用性强,切换成本极高。当ID.3因“车机卡顿”等问题口碑下滑、ID.7面临特斯拉Model 3降价冲击时,工厂既无法快速转产更受欢迎的车型(如入门级电动SUV ID.2all概念车尚未量产),也难以灵活缩减产能——因为产线一旦停摆,每天的设备维护、人工成本损失高达数百万欧元。
更棘手的是“就业保护协议”。茨维考和埃姆登工厂所在的德国萨克森州、下萨克森州,是传统汽车工业区,工会力量强大。2022年大众宣布转型时,为换取工会对电动化改造的支持,签署了“2030年前不关闭工厂、不强制裁员”的协议。这意味着,即便产能过剩,工厂也不能轻易裁员或关闭产线,只能通过“缩短工时”“轮岗休假”等方式消化闲置产能——此次埃姆登工厂的“削减工时”,本质就是这种妥协的产物。
这种“产能刚性”并非大众独有。宝马丁格芬工厂因iX3销量不及预期,今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不足60%,却因工会协议无法裁员;奔驰 Bremen工厂电动车型生产计划多次调整,但产线改造仍受制于原有工人技能培训周期。欧洲汽车工业联合会(ACEA)的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车企电动车工厂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72%,低于燃油车时代的85%,而就业保护成本占电动车生产成本的比例高达18%,远超中国车企的5%。
三、3.5万裁员背后:组织架构的“转型滞后”
大众此次停产,还牵出另一重矛盾:3.5万裁员计划与产能过剩的错位。今年6月,大众宣布“2030年前在德国裁员3.5万人”,主要涉及燃油车相关部门(如发动机研发、变速箱生产),目的是“将资源集中到电动化和智能化”。但讽刺的是,真正面临产能过剩的电动车工厂(茨维考、埃姆登)却因就业保护协议被排除在裁员范围之外——这意味着,大众正在用“燃油车部门裁员”的方式,为“电动车工厂过剩产能”买单。
这种“结构性错配”,暴露了传统车企组织架构的转型滞后。在多数欧洲车企内部,电动化业务仍被视为“燃油车体系的补充”,而非独立的战略单元:研发资源向燃油车倾斜(大众燃油车研发投入占比仍达65%),供应链沿用燃油车体系(电池采购依赖外部供应商,成本控制能力弱),决策流程受制于多层级管理(一个产能调整决策需经工会、管理层、董事会多层审批)。
对比特斯拉柏林工厂,其从2022年投产至今,已完成3次产能爬坡,通过“模块化产线+数字化管理”,将Model Y生产成本降低30%,且能根据订单波动灵活调整排班——这种“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模式,恰是传统车企难以复制的。大众集团CEO奥博穆曾坦言:“我们的组织架构像一艘油轮,转向需要时间,但电动化赛道的对手都是快艇。”
四、破局之路:从“规模为王”到“精准匹配”
大众的停产风波,本质是传统汽车工业“规模至上”思维与新能源时代“精准匹配”逻辑的碰撞。要走出困局,欧洲车企需要在三个维度重构竞争力:
第一,产能柔性化。 放弃“大而全”的固定产线,转向“模块化+可扩展”的柔性工厂。如大众正在试点的“MEB+平台”,通过统一电池包尺寸、电驱模块接口,实现同一产线生产ID.3、ID.4、ID.7等多车型,产能调整周期从原来的3个月缩短至2周。
第二,需求精准化。 建立“用户直连”体系,减少对经销商库存的依赖。大众今年在欧洲推出的“ID. Direct”直销模式,通过线上订单+线下体验店,将库存周转天数从75天压缩至52天,且能实时捕捉用户需求变化——例如发现家庭用户更关注续航后,快速在ID.7上升级电池包容量。
第三,技术迭代加速。 电动化的竞争,最终是技术的竞争。大众计划2025年推出基于SSP平台的纯电车型,续航提升至800公里,充电10分钟补能400公里,同时搭载L4级自动驾驶系统——只有通过技术迭代提升产品力,才能真正激活需求,消化过剩产能。
结语:转型阵痛,亦是重生契机
当茨维考工厂的机器在10月8日暂停运转时,这不应被视为大众的“失败”,而应看作传统汽车巨头向新能源时代转型的“成人礼”。从燃油车到电动车,不是简单的“换个动力系统”,而是生产方式、组织架构、商业逻辑的全面重构。产能过剩、需求波动、就业保护……这些问题不是大众的“个案”,而是所有欧洲车企都需跨越的“转型鸿沟”。
正如大众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托马斯·舍费尔所言:“短暂的停产是为了更精准地踩准市场节奏。我们宁愿接受短期的交付延迟,也不愿让库存压垮渠道。”对于大众这样的百年企业,转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冲刺,而是需要耐心与智慧的马拉松。当阵痛过后,若能完成从“规模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蜕变,欧洲电动车市场的“销冠”或许能真正站稳脚跟——而这,也将为全球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提供最珍贵的样本。
全部评论 (0)